【我是达人】带你玩转上海周边乡村古镇【江苏篇】



[h3]前言[/h3]






收起
[h3]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故事的古村镇[/h3]
凡是跟古镇、古村落沾边的地方都是我喜欢的地方。骨子里就喜欢古镇,戒不掉的古镇情节。这些年走遍了上海周边的古镇、古村落,用相机记录下它们每一个当下的美好,有知名度很高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有大隐于市的冷门村落,纯美古朴。每一个古镇,都有它的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故事。周末休息的时候不妨去走走看看,有古镇有美食有故事。这么多隐士的绝美古镇,总有一个能让你恨不得放下手中的工作,飞奔过去。就让我对这些年走过的古村镇来个大盘点。喜欢记得收藏!由于篇幅过长,将分两次发表,请期待下一次的:【浙江、安徽篇】。

江苏篇:


歇马桥村位于千灯石浦街道南,与上海市交界处,曾经是上海青浦、赵屯等周边地区的一个商贸重镇。古时,因交通不便,所以成为一定的市集,古称歇马桥镇。如今是个行政村。歇马桥的来历,说法不一。志书说:驾桥时“驱石计工立马而成,故曰歇马”。另有说:南宋时,宋、金交兵,金将完颜兀术带兵进至歇马桥,立马桥上视察地形。后人遂把这座桥叫歇马桥。还有一说,南宋名将韩世忠曾带兵在此休整,当时这里水草丰满,部下在这里养憩,为方便于石浦江东西两边往来,就在江上筑了一座桥。叫歇马桥。其镇名因歇马桥的古桥而命名。


石浦镇位于千灯镇最东部,靠近上海青浦区,是昆山东南隅之主要贸易集市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老街两边的房屋历代都有翻建,遗存房屋中尚有民国初期的建筑。石浦古时因条石铺路取名石川,宋代文人雅士视石头铺街改称“石浦”。石浦老街沿小泉泾江北岸呈一字形,水泥下面由2800多块花岗石条铺成而成,全长1320米。


蓬朗镇位于昆山市东部边缘,与太仓市南郊镇和上海市嘉定区的外岗镇三镇交界。老街正面临拆迁。


陆家东望上海,西邻苏州,沪宁高速、312国道均穿镇而过。陆家原名录葭浜。春秋战国时地属娄邑,传说镇区原为一河浜,名鹤塘浜,内长一种草名录葭草,故合草、浜之称名录葭浜。又据清乾隆《录溪志》载,三国鼎立时,吴国丞相陆逊之孙陆机、陆云曾客居于此,因此而取名“陆家”。1966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录葭”改名“陆家”,沿用至今。


张浦镇位于上海、苏州、昆山之间的黄金三角地带,南濒三湖(淀山湖、白莲湖、杨氏甸),北枕吴淞江,与昆山市区接壤,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重要城镇。张浦镇应该是制造业发达的经济重镇,未来张浦应该是功能配套的城市副中心,未来张浦应该是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现代小城市。


姜杭村位于昆山市张浦镇西南侧,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商秧湖畔,姜杭村环姜里潭而建,形如太极,村中道路弯曲似迷宫,整个村貌犹如一幅八卦图,商秧湖与姜里潭犹如日月潭一般,交相辉映,神韵灵动,姜里潭边坐落着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东嶽庙,素有“太极水村”、“水乡道教圣地”之称。村内还保留着凤凰墩、响铃桥、老庙义渡等历史遗存……姜杭村独特的村容村貌、浓厚的道家文化、古老的人文历史与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江苏昆山周市镇有一个华侨村“振东侨乡”。民国十二至十七年间,为孙中山先生的部分海外归来的广东、福建籍卫士集资所建农场,来此生产和定居的归侨主要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另有少量墨西哥、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缅甸等地的归侨。目前还保留了28幢民国风格的“小洋楼”建筑,这样密集的民国建筑群在全国都极为少见,当时的侨乡犹如一个世外桃源,华侨们在小树围成的村庄里安居乐业。


昆山市正仪镇姜巷村印象:村中绿树成荫,清澈见底的小河绕村而过,依水而建的青砖黛瓦民居,房型精致,一派江南富庶新农村的水乡恬静。整个村庄,如同画家笔下秀美的水墨画,朴素而静美。


正仪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郊,距昆山市区10千米,阳澄湖东南岸,是昆山三宝之一并蒂莲的故乡和昆曲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江南鱼米之乡;沪宁铁路、沪宁城际、312国道横贯境内,有主航道娄江、吴淞江、界浦河等;据考古证实,正仪古镇是一座具有6000多年文明史的古镇。


浏河,古称浏家港,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呈现出一派自然、安谧的氛围,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早在元代已享有“六国码头”之誉,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即从浏河扬帆起锚。古镇上至今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娘娘庙(天妃宫),600多年前郑和从太仓扬帆起锚,七下西洋时,每次都会来到天妃宫祭祀,祈求妈祖这位“海上女神”保佑他的船队一帆风顺。如今的小镇依然安静,原生居民过的也是惬意的日子。


沙溪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中部,沙溪镇始于元末,素有“东南十八镇,沙溪第一镇”的美称。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2年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沙溪镇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厚:有大片的临水建筑和漫长的古街,有幽深古老的小巷和古朴雄浑的古桥。今天的沙溪镇小桥流水,枕河人家,街巷深处,古韵犹存,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淀山湖自古就是江南名湖,在上海可谓家喻户晓,方圆八十里,汇太湖水经吴凇江入海,丰裕沿线,润泽四方。以湖为名的淀山湖镇却是很少有人问津的。一个属于昆山的小镇,一个离上海很近的小镇。


六如墩村离上海市区50多公里,距离淀山湖镇才4.5公里,虽然很多人可能还没听说过这样一个小村,但是,对于众多的旅游爱好者来说,这里可谓是真正的休闲放松的宁静世界。六如墩原名“缺水墩”,相传同治年间,江南发生大旱,农民种植的水稻经常颗粒无收。村上有一姓陆的大户人家开仓放粮,救济村民,为了纪念这位陆善人,改名“陆氏墩”。后因文化变迁、语言发展,演变成了现在的“六如墩”。


千灯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千灯镇隶属昆山市,离苏州市中心35公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故乡,又是昆曲的发源地。镇上保留着堪称“中国第一当”的余氏典当行,明清石板街为“江南一绝”,是江苏省内保存最长、最完整的石板街,绵延长达2公里......


锦溪是一个非常精致的江南古镇,虽小,但具备了江南古镇的所有神韵,特别适合那些摄友。街道依水而建,房屋临水而筑,水、路、桥、民居、街市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正所谓“夜睡闻水声,开门就见河”。自然地形成了古镇一道十分靓丽的风景线。


张家厍村,位于江苏省昆山市锦溪老镇区东南,北靠锦溪新镇区,紧傍五保湖。据传该村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村庄。起先叫朱家村以朱姓为多,相传在魏、蜀、吴三国纷争时期,吴国后方曾供粮草,孙权手下辅吴将军张昭路途此地,因战伤病日重,死后水葬于村西的五保湖东侧。人们为了纪念军师张昭,从此把自己的朱家村改名为张家厍村。张家厍村有历史、有故事、有文化底蕴,荣获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的锦溪宣卷,代表性传承人王秉中老先生也来自张家厍村。1984年锦溪宣卷还走进了中南海的怀仁堂,向中央领导同志作了汇报演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啊.

芦墟,一个紧挨着上海边界的小镇,芦墟隶属江苏省吴江市。许氏跨街楼,可算作是芦墟老街的标志性景点了,远远望去,全身涂抹了黑灰色,略显神秘。


莘塔镇位于吴江区东部元荡湖畔,距吴江城区23公里,东临上海市青浦区,西靠吴江区金家坝镇,北依昆山市周庄镇,南接吴江区芦墟镇。莘(shen)塔,原名“孙塔”,传说此地曾有一塔,又因三国时期孙权宠妃孙姬埋葬于此。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此地因文采有名,遂改为“莘(shen)塔”(取“莘莘学子”之意,莘塔方言为苏州话与上海话结合的产物,方言中“莘”字读音与“孙”相同)。故此地盛产才子佳人。咸丰(1851 ~1861年)末年,太平军与清军在芦墟争战时,一些地主、士绅避居此地,人口繁衍,渐有茶馆、酒摊和零星手工作坊,遂成集市。宣统二年(1910年)设镇,民国 18 年(1929年)至抗日战争前期,为吴江县第六区公所驻地,但镇区仍限于老市河两岸部分地段。解放后,莘塔镇区一直为乡政府、公社所在地。1976年起,在集镇西郊开辟新街,扩展镇区范围。


盛泽位于江苏吴江市最南端,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而闻名于世。三国时,吴赤乌三年(240年)吴司马盛斌在此屯兵结寨,后人称之为盛寨。因西濒大水,寨又改为泽,延用至今。盛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丝绸纺织重镇,早在明清时期就以发达的丝绸织造和繁荣的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绸都。盛泽在明朝初年尚为乡村,居民仅五、六十家;到成化年间开始发祥,文人辈出,学校蜚声;嘉靖年间,人口成倍增长,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到清代乾隆年间,居民百倍于昔,县内所产丝织品皆聚集于此,遂跃升为全县第一大镇。盛泽古镇深弄长巷为数众多,有“七十二条半弄堂”之称,民居大都前门临街、后门临河,纵横密布的河道上有20多座桥梁,人们沿河而居,车水马龙,非常繁华。


震泽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震泽镇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震泽位于丝绸之乡盛泽的西南。


同里镇,距苏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同里旧称“富土”。唐初改为“铜里”。宋时将旧名拆字为“同里”。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黎里镇位于吴江市东南部,东临上海,北通苏州,南与浙江嘉兴相邻,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历史可追溯2500年前。黎里曾名梨花村,又名禊湖,唐时黎里为村落,南宋时成为集市,明代弘治年间升格为江南大镇,居民千百家。黎里古镇还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的家乡,其故居现为柳亚子先生纪念馆,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许多中外人士慕名前往。


天下常熟,福地古里。古里镇位于富庶江南的常熟市东郊,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先后荣获了中国羽绒服装名镇、中国市场名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五大国家级荣誉称号。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位于镇中心,修葺一新后向世人开放。


周庄是中国江南一个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她是“中国第一水乡”。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江南水乡的典范。


斜塘老街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斜塘地名最早见于文献是南宋淳佑年间,距今760多年,是一块历史久远的老字号品牌。最初的斜塘集市是在今旺墓村一带。明清时,集市向斜塘河以北转移,形成集镇。清初,因商业繁荣,人口增多,斜塘集镇大体以中塘江为界一分为二,俗称南斜塘和北斜塘。北斜塘在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南斜塘因金鸡湖堤坝建成,经济渐盛,形成了一条商铺林立的著名街市,即现在的斜塘老街。民国初年,吴县政府在南斜塘设斜塘乡治所。1930年,斜塘商家集资建成“慰民桥”,方便斜塘河南岸人民来老街购物,使老街一度相当繁荣。


铜罗是吴江最美的六大古镇之一。位于苏州吴江区,03年并入桃源镇。铜罗又名严墓,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张士诚与朱元璋相抗衡,后被朱元璋俘获自缢。其部下一个姓方的术士逃到铜罗,隐姓埋名,以酿酒为生。一日,在取土封酒坛时,发现一座地下墓穴,察看碑文,知墓内所葬者为西汉辞赋家严忌。为纪念这位西汉辞赋家,当地人士便将铜罗改名为严墓,此名一直沿用。1957年,吴江全县撤区并乡,复原名建铜罗乡。至此,严墓地名延续六百余年。历史上的严墓,商业繁华,800米老街,街面宽阔,枫桥河两岸廊棚连贯,民居宅房贴水而建。


李市位于常熟市白茆镇南部,是苏州市历史文化名村。明正统年间,有李氏大族聚居成市。新中国建立初期,曾设李市乡。李市地理位置荒僻、四周水网发达,是农耕时代既可躲避战乱,又能生意兴隆的风水宝地。从网上知道了李市,莫名其妙的冲动,导航仪把我带进了乡间小路,问了好几个当地人,绕了好几个弯,终于找到了李市!一个几近萧条的村落。



木渎古镇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一座有着真山真水的江南古镇,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必到的地方。木渎之名的由来: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


光福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江苏历史文化名镇,距苏州城西25公里,地处太湖之滨,邓尉山麓。它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岛。主要景点有铜观音寺、司徒庙、圣恩寺、石嵝庵、香雪海等,更有光福核雕等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塘街位于苏州市内,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街道与山塘河并行,街上石板铺路,两侧是一栋栋粉墙黛瓦的老房子,典型的苏州老城风貌。整条街店铺林立、会馆齐聚,走在街上,不时能看到一座座古石桥横跨河面,延伸出更多的小巷。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这里有全苏州最有特色的小店铺;这里有全苏州,最有韵味的石板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平江路算是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


只有响水涧附近一段还看得出原来东山石板街的风姿。都是一水的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石板下面是下水道。古时东山老街雨后石板上水就泄干净了,老话说:“东山石板街,雨后好穿绣花鞋。”在这样的老街上,泡一泡老茶馆,品一品特色的牛舌头饼……随便走走便是与故旧历史的一段“艳遇”。


杨湾村是苏州市一个自然村,位于东山镇西南角,离东山集镇区约九公里,整个村落丘陵延绵,西南临太湖,是一个背山面水的丘陵山村.是东山保护较好的古村落核心,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有大量明清古建筑,主要分布在1.5公里长的老街两侧。


东村位于西山岛北部,南倚青山,北濒太湖,与横山、阴山、绍山诸岛相望。东村建村于秦末汉初,因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古称东园村,简称东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交通便利了许多,太湖上架起了3座大桥,将岛与岛相连。


涵村坞位于西山岛西北部,北濒太湖,南倚缥缈峰,三面环山,北侧有环山公路穿过,内有涵村、梅堂坞、孙坞、待召坞4个自然村。


明月湾,有一个诗一般的名字,是一处画一样的村落。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因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携美女西施在此共赏明月而得名明月湾,明月湾古村由此闻名。


陆巷古村,它源于南宋,距今逾千年,是一座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村落,古村依山临水,同太湖西山遥遥相望,有“太湖第一古村落”之称。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唐伯虎的恩师)的故里,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因此得名。目前,古村内尚保留明清建筑20多处。绝大部分是民居,较完整的有:遂高堂、会老堂、双桂楼、见山堂、晚三堂、惠和堂、粹和堂、三德堂等。高高的牌楼、粉墙黛瓦的民居、宰相官宦的宅第,又都掩映在一片片的桔园之中,一切都犹如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游人的面前。电视连续剧《画魂》、《橘子红了》、电影《小城之春》都在这里搭景拍戏。


甪直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水多、桥多是甪直镇的另一个特色。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


惠山古镇,地处惠山之麓。文化底蕴丰厚,古镇祠堂建筑群占据古镇主体位子。其中有唐相陆贽、宋相司马光、范仲淹、清代李鸿章等祠堂。极富江南韵味。惠山古镇,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


梅里古镇是吴姓发源地,吴氏始祖泰伯是很有开拓精神的,早在商末,他与弟仲雍一起,就为商属周王朝到江南梅里开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特区,后发展为强大的吴国,为江南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梅里,拥有3200多年的历史,史誉“句吴古都”、“至德名邦”。穿越岁月的风雨沧桑,传承文化的源远流长,梅里积淀了超越于其他江南古镇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都说傍晚的古镇是最美的,这个傍晚,我走进了无锡荡口古镇,这里是人民音乐家、作曲家、《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的故乡。


江苏省常州市南山竹海林区的鸡鸣村,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鸡鸣三省,故得名鸡鸣村。村子依山而建,民舍高低相间,村中街巷均用青石铺地,石阶贯通。街巷两旁的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村里有着清代的祠堂、明代的古宅,置身其中,你可以感受到当地居民朴实的生活场景。


泰州老街,在凤城河畔桃园景区外,一个麻石铺就的明清小巷,穿梭在深深的四合院落,声声入耳的评弹说唱,满街悠悠飘香的小吃,加上悠长悠长的叫喊吆喝声,绵延600米,一条青砖黛瓦的古建筑带,这就是“泰州老街”。从以前到现在,已有300年了。“老行当”在此延续,“老手艺”在此复活。


西津渡古街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古街一边,可以上山。山不高,山顶有楼阁,爬上最高点,视野很好。俯瞰整个西津渡古街,仿佛让时光穿越回当时热闹、喧嚣的时期。西津渡是古代长江乘坐船的渡口,现在已变成陆地,可见沧海桑田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古时的渡口,现在已经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当时保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后来做旧、翻新的。走在石板铺成的古街上,很有人文气息和历史气息。


窑湾古镇位于江苏新沂西南47公里,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交汇处。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人称苏北”小上海“。明末清初形成的两条主街道——中宁街和西大街,至今仍保持原有风貌。中宁街长约五百米,宽约三米,青石板路,两面是老屋木门店铺。西大街的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绿豆烧酒厂都是值得一看的。窑湾古镇三面环水,西依大运河,东临骆马湖,“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繁忙的河道,恢复平静,静谧而美丽,窑湾大运河落日,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