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达人】上海最具乡村文化气息的老街——商榻老街



[h3]前言[/h3]






收起
[h3]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h3]
在上海市行政区版图上最西面,有一座被上海最大的自然湖泊——淀山湖四面怀抱的古镇商榻。它与周庄、锦溪紧密相连,属于上海市青浦区。商榻老街位于商榻镇,是所谓商人下榻之地。商榻老街并无出奇之处,但因为这条不长的老街有一位鲍益良老师,专门组织他的同好唱“宣卷”。他们四处演出,又在老街上专门画了这种地方戏剧的介绍,因此十分引人注目。鲍益良自己开办的民俗艺术馆是其他老街见不到的景象,他几十年来创作的“宣卷”作品让人目不暇接。随着我的镜头一起走进商榻老街去看看.....


1956年8月,商榻划归江苏昆山县管辖,翌年7月,为了加强对淀山湖的管理,又划回上海市青浦县。今日的商榻,在周庄、锦溪、朱家角等古镇的包围下,守着一份旁人难以企及的历史和辉煌,却已成为行将没落之地。


1月26日上海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时隔一周,这里的雪还没有融化,河两岸民居的屋顶上依然被白雪覆盖。


关于“商榻”镇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商榻原是小村落,宋、元间成小集市,明初成镇。小镇处于苏州、上海两邑之中,经商船只往返于两地,单程就是两天,往往早上出发,傍晚到此下榻住宿,是江苏太湖到黄浦江来往客商下榻之地,遂取名为商榻。系“商人下榻”之意。其二,商榻从前也叫双塔,有两座气势雄伟的宝塔。据说湖畔还有过一座香火鼎盛的石神庙。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兵家抗衡之地。明代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这里渐渐形成了太湖与黄浦江之间来往客商的下榻之地,所以更名“商榻”。



一个很奇妙的跨街楼,四周密不透风,行人从通道往来老街。


这是一幢石柱门的大宅院。



老街上的老房子。


老街上的老房子。


鲍益良老师舅舅的老宅,文革中赠给了政府,目前正在修缮之中。


在老街鲍益良老师的住处,见到了这位神秘的人物。鲍益良老师今年75岁了,依然精神抖擞,脚步稳健。热情地为我介绍他的情况。鲍益良老师这些年一直活跃在昆山、嘉兴一带,四处演出“宣卷”,在当地小有名气。


这是鲍益良老师的老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院子里四周墙上也都画满了鲍益良老师的作品。


门口屋檐下成了鲍益良老师作品的展示区。


鲍益良老师院子里的排练舞台,我们去的不巧,一场排练刚刚结束。一


新创作的“宣卷”《淀山春讯》


鲍益良老师,即兴表演了一段新创作的“宣卷”《淀山春讯》


鲍益良老师,在商榻地区的民间文艺爱好者中可谓无人不晓。为了这门业余爱好,鲍益良自掏腰包,拿出积蓄,整日奔波乡间,痴心于阿婆茶、田山歌等民间文艺。当地百姓称他为“傻瓜鲍老师”,他的痴爱和执著可见一斑。



刊登在杂志上的鲍益良老师作品,以及部分刚刚创作的“宣卷”。“宣卷”是苏南地区相当古老的地方戏曲奇葩。商榻宣卷已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鲍益良老师最早在金泽镇上经营一家照相馆(上图是他的一部分摄影作品)。由于他精通好几样民族乐器,热爱音乐,后来放弃经营照相馆,去了镇上的文化馆工作,一直到退休。


演出用的道具。




鲍益良老师在可以利用的墙上都画满了这种地方戏剧的介绍。



商榻地区,自古以来,沿袭着一种民间习俗—阿婆茶。风炉是吃“阿婆茶”必备的炖水工具。它是一种用泥巴和稻草粘连在一起,手工制作的专门用来炖茶灶具。炖水,用的是铜吊子灌水,放在风炉上,然后取来枯树枝作为燃料。“阿婆茶”也是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风炉是吃“阿婆茶”必备的炖水工具。它是一种用泥巴和稻草粘连在一起,手工制作的专门用来炖茶灶具。



“光彩榜”上记录了这些年上海青浦区金泽镇商榻宣卷队表演获得的各种荣誉。


商榻为水乡,全镇因河成街,桥街相连,古镇区内河道呈一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



那愈来愈被城市人遗忘的乡村,在空灵清透的世外桃源面前,你没有理由说出不喜欢这样的字眼。因为自然的景色就是有能抓住人心的力量。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