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袋零花钱,成就”功利小恶魔”,还是”管家小天使”?

本帖最后由 bonniexuxu 于 2018-1-29 11:47 编辑


最近看到一篇很不错的文章,想和各位妈妈分享一下~







2018-1-29 11:43 上传
(0 Bytes)







文|Apple妈咪 一面、两面、三面……在整整五面“顶天立地”的巨型展柜上,在热火烂漫、耳熟能详的动画主题曲里,孩子们看到了他们几个月来魂牵梦绕的宠物小精灵(Pokémon)全系列玩偶。 这个位于东京池袋区的巨型Pokémon中心,几乎在出行前,构成了孩子们想去日本的唯一理由,那是他们最爱动漫角色的故乡。为了这个梦幻目的地,他们整整存了两个月的零花钱。 孩子们开心地徜徉在商店里,我随在后面,唯一的工作是帮助他们阅读商品标签,告知他们标价。 曾几何时,那个看到心爱玩具就巴着橱窗不走、各种软磨硬泡的小孩早已不见; 曾几何时,带孩子时看到玩具店、糖果店、扭蛋机总想绕着走的我,开始主动给孩子们寻找他们可能喜爱的玩具柜台。 曾几何时,陪孩子逛商场,竟也可以成为赏心乐事。 离开这家梦幻商店前,7岁的阿宝,将手里一直抱着的“妙蛙花”大型玩偶轻轻放回了展柜,然后,远远的,我看见年幼的他,踮起脚尖,凑上去深情亲吻了一下,这个不会带回家的“所爱”,像一种告别仪式。 最后,在他的零花钱范围内,阿宝选择了一个“拉普拉斯”的小型玩偶。 这份对欲求的自制和选择,是实施“零花钱政策”一年以来,我这个妈妈偷着乐的收获。 不仅如此,孩子们竟还学会了货比三家。他们开始知道玩具商城里的东西,比日用品超市的玩具区域贵,所以周末的时候,他们更乐意让我带他们去日用品超市里逛,看看有没有自己想买又买得起的东西。 当我们将完完整整的所有权、使用权和选择权交给孩子,他们的决策不再受我们的心情和判断控制,家长和孩子的拉锯战也就此停息,我们退到孩子们身后,成为了他们的自己人,和孩子一起出谋划策,如何利用他们的金钱获得最有性价比的物质满足。 当然,让孩子有零花钱,从而学会自控,不算什么新鲜话题。 争论的焦点是,零花钱,该是父母定额给的,还是孩子自己赚取? 我读过国内不少育儿文章,直言应该定额配给,不该让孩子自己赚零花钱。 原因大约有这么几个:担心将亲情关系降低到商业关系;担心培养孩子唯利是图的心理;担心孩子对劳动产生负面认识等。 对此,我持保留意见。 比方说,新西兰本土四大银行,都曾开设过针对小小孩的在线理财课,帮助他们分清“需要”和“想要”,帮助他们为“想要”的东西设定努力路径和期限,帮助他们定义“为爱而干的活”和“为报酬而干的活”。同时,有的银行还给家有5周岁以上孩子的客户家庭,赠送每个孩子一台名为Clever Kash的“理财小象”。小象和家长的手机连线,可以帮助孩子随时随地收支零花钱,避免现金往来的繁琐。 此外,在孩子读的各种绘本里面,比如Little Critter小毛怪系列绘本中,也有一本叫做Just Saving My Money(赚我自己的钱),提及的也是,孩子如何通过做额外的家务,来赚取零花钱。









2018-1-29 11:45 上传
(128.63 KB)








在我看来,只有赚取零花钱,孩子们才能明白:金钱不是从树上长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劳动或工作来换取;

对于想要的东西,自己是有主观能动性去加速这个获取流程的,而不仅仅只能坐着等家长定额配给零花钱。 更重要的是,配给零花钱的预设是,孩子做家务是应该的,不应该用金钱衡量。 这句话本身没错。 但是,这个“应该”究竟是你觉得应该,还是孩子自己觉得应该? 这里引一则小故事,来自华裔妈妈作家李军女士的书里:过去每年秋天的时候,我们老家东北都有个大工程——把上千把斤的大白菜,进行晾晒,再加工成“酸菜”。

记得那会儿我上高中,每天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主要任务不是吃饭,而是将晾晒的白菜“翻身”,这样可以把它们晾晒得更均匀一点,做出来的酸菜可以更好吃一点。

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我却无论如何也没法儿“喜欢”上这个“工作”,当然父母都会认为这是孩子应该做的,所以也不会有特别的感激,反而当孩子有点情绪时,可能还会对之进行责骂。就这样,这件事情成了我每年夏末就开始焦虑的“井绳”,而且年年如此。所以那时我发誓一定要考上南方的大学,就再也不用翻白菜了。后来我真的如愿以偿考到上海,彻底断了这根“井绳”。 其实,不论对孩子,还是对配偶,当我们以“应该”为名,去命令对方的时候,家人就变成了我们的囚徒。 “应该”,说到底是一种自觉,不是我们可以强加给别人的,即便那是你的孩子。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不过只有“鼓励”、“感激”和“等待”而已。 当然,让孩子赚取零花钱确实要很小心,分享一下这一年来的实践经验,如何确保,我们成就的是“管家小天使”,而不是“功利小恶魔”? 1定义“为爱而干的活”和“为报酬而干的活” 基于孩子年龄和心理的成长,这个定义是需要变化和升级的。比方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在家里扫地可以定义为“报酬工作”,而对于我家7岁的哥哥,扫地可以定义为“为爱而干的活”。 再比方说,周末的时候,我家哥哥常常会负责洗碗,目前这还是他的“报酬工作”。 定义的目的不是为了强求,而是匹配孩子当下的觉悟水平。 在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状态还不足以觉悟到,给家里人倒垃圾是爱的体现时,我用报酬的方式,来鼓励和感激他这么做。 当孩子有一天心理成熟到和我们家长一样,认为家务活都应该是为爱而做的时候,那就该是他成年、并且到社会上去打工赚钱的时候了。









2018-1-29 11:46 上传
(128.63 KB)








比方上图里面,爱心代表“为爱而干的活”,钱币代表“为报酬而干的活”。 2奖赏他利行为,不奖赏自利行为 绝不要奖赏孩子完成自己的工作,比如做自己的功课,整理自己的房间,收拾自己的玩具那些。 从社会分工角度来说,收入就是为了界定个人为他人带来的价值,而不是为自己带来的价值。 那问题来了,若孩子不做自己的功课,不理自己的房间,不收拾自己的玩具怎么办? 我的方法,说了也许你要抓狂。 必要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若还不生效,就让他去,让他自己承担产生的后果。 就拿整理房间这件事儿来说,以前哥哥弟弟和我睡一个屋子的时候,常常屋子里一团乱,没人收拾。后来我把他们赶到自己的房间,自己睡自己房。现今的情况是,我每次带妹妹去哥哥房间,哥哥都得嘱咐我,不管妹妹玩儿了什么,玩好都要放回原处。 对于自己房间的整洁程度,他们比我的要求更高,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房间,他们自己吃饭、睡觉、玩耍、做功课都得呆着的地方,当然不能给任何人搞乱了。 3奖赏行为,不奖赏结果 行为是孩子们可控的,结果却不是孩子们完全可控的。之前写的一个故事的评论里,有一位妈妈留言说,孩子考出好成绩,就跟家长说“拿钱来”,弄得家长非常后悔引入了“赚钱”的机制。 先不说,考试原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并不属于“他利”为基础的报酬范围。光以“结果”论奖赏这样的做法,就犯了报酬的大忌。 就好像在当下的年龄下,我认为,哥哥努力、认真地去给妹妹刷牙,就构成了报酬的要件,若妹妹不配合,把水倒一地,并不影响我报酬哥哥,只要哥哥在主观上确实是想要把事情做好的。 4不将“扣钱”作为惩罚手段 刚开始实施零花钱的时候,我确实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把它作为威胁手段,孩子各种不听话,直接扣钱。 这样做最大的坏处在于,聪明的孩子们很快会意识到零花钱不过是父母主观意愿的手段,而不是客观地基于他们付出的额外劳动。同时,他们会对零花钱失去安全感,父母想扣就扣,那么如何能让他们信任这个金额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完全属于他们自己呢。 ♦ ♦ ♦ ♦ ♦ ♦ 关于零花钱的方法论,写到这里打住,是我在照管家里三个小魔王时总结出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借鉴之用。









2018-1-29 11:47 上传
(381.98 KB)





已邀请:

ibajier

赞同来自:

谢谢分享。

来自: iPhone客户端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