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公共事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中国当代公共事业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已邀请:

cylchw

赞同来自:

东北网1月2日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刚刚出台的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钱从哪来?面对“百业待兴”的农村公共事业,该从哪率先破题?带着种种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进行了专题采访。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农村的面貌依旧落后,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据省扶贫办主任陈华介绍,在全省9000多个建制村中,目前仍有2000多个农民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村。这些村的道路基本是“晴通雨阻”,吃的水基本都是卫生安全没有保障的地表水,初级医疗保健没解决,住房条件差,砖瓦化率很低……

  经济学博士、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郭翔宇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事实上,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上,更大的也往往被人忽视的是社会事业的差距。生活在城市的人,已经习惯了水龙头一拧就可以用水,煤气开关一按就可以点火做饭的生活。诸如道路修建、水、电、气的供应,都理所当然是政府的事,然而在农村,这些事却全要由农民自己来解决;医疗、教育上的差异就更大。

  这些城乡之间更深层次的差距,体现的是对农民的不公平。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长期以来,农村公共事业和基础建设的严重滞后,是作为服务和建设的主体———政府缺位的结果。这一方面缘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当然也有政府财力不足的客观因素。所以国家“十一五”规划开篇就确定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更在第二个段落中就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部署。我省“十一五”规划也以专门章节对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出具体要求,规划出一个现代新型社区的蓝图。那么,如何让农村实现从传统村落到现代新型社区的转变,“关键是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农民。”采访中,不论专家学者还是部门领导,对此都形成共识。

  郭翔宇教授认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但需要各级政府从认识上解决问题,彻底转变观念,把它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勇敢地承担;更要在具体工作中有根本的转变,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同时,作为一个经济欠发展省份来说,国家的财力支持也至关重要。

  教育医疗应率先破题农村公共事业涉及医疗、教育、邮政、商业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诸多领域,面对“百业待兴”的农村公共事业,该从哪儿率先破题?郭翔宇教授力推教育和医疗。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一项对农民的最新调研显示,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担心的事第一是教育,第二是医疗;“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用愁”是农民最大的愿望。据有关测算,当前农民用于医疗费用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10%左右,而家里一旦有住院病人,这一比例就提高到40%;农民每住一次院,平均开支2600元,每得一次大病,平均要花7500元,几乎相当于一个三口之家的全年收入。这样的负担,对农民来说实在是太重。可喜的是,从2003年秋季,我省就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到目前已有14个试点县的197.34万农民加入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郭翔宇说,眼下的当务之急是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范围,提高国家负担的费用比例,延伸保障领域,从大病统筹逐步发展到看病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同时加大村级医疗服务水平,真正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发愁。

  对黑龙江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采访中得到了一片赞誉声。不过也有专家提出,我省还应加大农民的技能教育力度,不仅解决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更要着力提高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去实施。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5.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学、行政法、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分析、组织行为学、高等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财政学、行政法学、公共伦理学、管理文秘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企事业单位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8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

  相近专业: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就业方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的办公和管理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教育学或管理学学士。

  1、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与公共责任是何关系?其基本性质、特征和内涵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职责。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或者说是公共责任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表现,公共性以及以这一公共性为基础的效率标准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从以公众对政府的希望和要求来认识并划分行政责任的观点角度看,其内涵包括回应、弹性、胜任能力、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廉洁。

  2、 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基本内涵是什么?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即指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真正承担起应担承担的责任。公共部门的责任机制,核心就是监督和制约,因而还在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唯一主体的发展阶段时,人们就对如何建立完善的行政责任机制进行了研究,而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公共事业管理责任范畴的形成,目前一般从正式与非正式、内部和外部两个相互联系的途径或方面出发,来对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进行构建。

  3、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包括: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行政监督检查、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

  4、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包括立法机构对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责任法律的确立和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控制

  5、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司法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主要有行政诉讼机制和行政赔偿机制

  6、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公民参与控制机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有公开听证、民意调查、资讯委员会、利益群体等基本方式

  7、 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伦理?什么是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

  政府组织伦理通常也称为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政府组织伦理或者以政府组织系统为主体,或者以政府组织为主体,是针对政府组织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政府组织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非政府组织伦理是指非政府组织在从事其组织活动,即公共事务或与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活动时,所应遵守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

  8、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内容构成是什么?

  第一、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意识(包含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伦理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维护公共服务活动正常运行所需的伦理规范,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权威机构设计、制定和推广的;二是指对于政府倡导的这些公共服务活动中的伦理规范,除了用社会舆论、自我评价等软约束手段支持外,还要为其设定政策优化的硬约束手段,使这些伦理规范真正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公共服务中的普遍化行为方式。

  9、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第一、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

  第二、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

  第三、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

  第四、勇于承担公共责任

  第五、高尚的敬业精神

  10、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在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中有什么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有着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选择作用

  11、如何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建设?

  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是道德建设驱动自律和制度建设推动自律。

  A、道德建设驱动自律

  即:通过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道德修养,使其能够超越一切外在监督和制约,以事业心、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为基础,自觉地遵守公共事业管理伦理规范和要求。

  B、制度建设推动自律

  即:通过相关的制度设计,来推动公共事业管理者遵守公共事业管理伦理规范和要求,逐步达到自律。

  这一机制实际上是将伦理建设与公共事业管理结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履行机制

  第三、行为守则

  第四、公民参与

sunye153

赞同来自:

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教材P26-27、P29)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见下题)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存在着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克服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部€€分,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二、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这自然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的差异,所有制形式与分配方式的差异等,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处于不平衡状态,各经济实体中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也出现了逐渐拉大差距的趋势,甚至引发局部贫富不均的现象。这必然要影响一部分人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各类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从而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三、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就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8、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答:1、按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社会主义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就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道路,实行按劳分配,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是由矛盾普遍性原理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自己的国情,它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3、依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以特殊性否定普遍性,借口中国特色,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二是抽象地承认普遍性,看不€€到矛盾特殊性,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无视我国具体国情,否定党和国家根据中国具体实际而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4、我国党和国家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及现实状况,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先后实行改革开放、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并存、一国两制等大政方针,就是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制定出来的,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又兼顾了我国国情,充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所证明,所以是极其€€正确的。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