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物

恋物

孩子明显有恋物情结,怎么办?

手机提问A她是梦想1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3 个回复 • 612 次浏览 • 2018-05-30 19:12 • 来自相关话题

条新动态, 点击查看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 回答了问题 • 2018-05-30 19:12 • 13 个回复 不感兴趣

孩子明显有恋物情结,怎么办?

赞同来自:

本文引自三联中读作者薄三郎, 文章来源:《恋物的宝宝们》
一个叫阿文的小老鼠有一条黄色的小毯子,当他还是小宝宝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这条毯子。阿文总是说:“我去哪里,小毯子就跟我去哪里。”邻居的阿婶和阿文的爸爸妈妈想尽了办法也不能让阿文放弃,虽然小毯子有些怪味,... 显示全部 »
本文引自三联中读作者薄三郎, 文章来源:《恋物的宝宝们》
一个叫阿文的小老鼠有一条黄色的小毯子,当他还是小宝宝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这条毯子。阿文总是说:“我去哪里,小毯子就跟我去哪里。”邻居的阿婶和阿文的爸爸妈妈想尽了办法也不能让阿文放弃,虽然小毯子有些怪味,但阿文一点也不在乎,每天带着它,披着它,拖着它……每天吸着它,抱着它,扭着它……后来,阿文的妈妈将毯子做成小手帕,再也没有人说什么了。
这是美国作家凯文·汉克斯的儿童书《阿文的小毯子》的故事梗概。仔细回想下,每个宝宝似乎都有钟情的物件,就像阿文一样抱着、吸着、扭着……我家的芦柑小朋友,钟情于枕巾。从出生七八个月后,他就养成了睡觉攥着枕巾的习惯,还会把其中一角嘬在嘴里,腾出一只手拨弄着。饶若哪天换了一块新的,便能立马察觉,给你颜色瞧。
奶瓶、指头、玩具、毛毯……都可能成为宝宝的心爱之物。这些物件犹如孩子的守护天使一般,在生命之河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传统的看法是,这是孩子恋物的表现,由于家人没法全情照顾孩子,使他们不得不寻找可替代的安全物。换句话说,家长们要努力克服孩子的这种习惯。
且慢!按照心理学的新观点,这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心理现象。英国儿科医生唐纳德·温尼科特将这些物件命名为“过渡客体”。它的作用是,部分起到替代母亲的作用。可以发现,过渡客体多以柔软的物体为主,又称作“安全毛毯”,在日语里则叫做“安心毛巾”。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恋物习惯,与“恋物癖”完全不是一回事。后者是一种性变态行为,多见于青春期以后的成年男性。孩子的恋物,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发育的必经阶段。
刚出生的婴儿,将自己与母亲视为一体。当其意识到自己与母亲是相互独立之后,便需要“过渡客体”来度过这段焦虑期。也就是说,母亲没法时刻陪伴左右,孩子最终通过“过渡客体”寻求安慰。这些柔软的物件,意味着部分母爱,代表着被关怀与抚摸,就是安全的保证。
孩子什么时候最需要它呢?答案是,睡觉时、有压力时、被动做某些事情时、出远门时。换言之,当孩子需要独立面对某些事情时,其情感需要被抚慰时,赶紧塞给他最喜欢的那个物件。重点在于,如果将这些物件清洗干净,将大幅度降低抚慰孩子的效果,破坏了“婴儿体验的连贯性”。因此,家中的某些玩具、毯子、毛巾总是脏脏的感觉,似乎才对孩子的“胃口”。
严苛的父母们,会觉得孩子依恋某个物件,是一种奇怪的“毛病”,甚至打上没出息的标签,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如果还一味的去控制孩子,可能加重孩子的沮丧或愤怒。
孩子会依恋到什么时候呢?我并没有查找到准确的答案。仅有的几项研究发现,大部分孩子的恋物在2-5岁消失。一方面,那些被孩子弄到破旧的小玩具或毛巾,有朝一日可能丢失;另一方面,孩子在智能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学习成长,形成新的兴趣点,进而发生注意力转移。因此,家长们无需对孩子的小癖好过于担心。
不过,美国的儿童发育行为学专家芭芭拉·霍华德发现,多达25%的女生在上大学时会带上儿时的“过渡客体”,比如一件毛绒玩具、旧毯子等。无论是宝宝还是成人,当面临某些令人焦虑的复杂时刻时,都会寻找记忆深处的安慰。

孩子明显有恋物情结,怎么办?

回复

手机提问A她是梦想1 回复了问题 • 0 人关注 • 13 个回复 • 612 次浏览 • 2018-05-30 19:12 • 来自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