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子阅读的一些想法

七月瑟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6 次浏览 • 2018-11-22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武老师是我的尊长。她在过去的20多年中,在三家大型跨国企业中从事大宗商品贸易,并担任管理职位,先后在北京、新加坡、伦敦工作,现定居新加坡。面对忙碌的工作和跨文化的环境,她依然把孩子培养得很出色。她坚信,职业妇女照样能带好娃,只要肯用心思、肯下功夫。最近,她先后在新加坡和国内建立了亲子读书群,以帮助0-12岁孩子的家长们做好家庭的亲子阅读,反响十分热烈。
如果您家里有0-12岁的孩子,看了下面的文章后,认同武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有兴趣加入亲子阅读活动,欢迎与我联系。
欢迎大家加入“亲读”群的亲子阅读活动。 对于所有荣任“家长”这一职位的年轻人,我必须表示由衷的敬意!这是一个最难担当的职位——事先没有任何专门系统的培训,也不清楚未来会遇到什么,“哇”的一声啼哭,你就被宣布上岗了。中途不能间断,终身不得辞职!这就是我对你们表示敬意的原因。 
我接受这一职位,是在19年前。当时恰巧读到一本书,叫《卡尔维特的教育》。书中最打动我的,是卡尔的父亲说过的一句话:“赐我一个普通的孩子吧,我一定能把他培养得卓越。”卡尔的成长经历告诉我,“家长”其实是一个非常“大权在握”的职位,关键是你是怎样用好它。
 19年来,我有两大体会: 1)家长比老师的角色重要太多了!往远里说,爱迪生被所有的老师抛弃,最后是在妈妈的支持下成长起来。往近里说,你和一大群其他人,以相似的成绩考上同一所学校。毕业时,却有大的差异。师虽同,而家不同也。
2)那些0-3岁时难熬的时光、那些3-6岁时琐碎的时光,原来竟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时光。它将影响或决定孩子的思维是否清晰简洁,青春期是否逆反,成年后怎样与家人及同事相处……
孩子是我们的基因传承。人忙碌一生,意义何在?你我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可能会说“个人职业成就”。不过,如果你读过《自私的基因》,就会明白:自然造就你我,其实是个“阴谋”,它是要我们留下自己的基因,并尽量优化他。既是“天意”, 就该顺从,否则必有后果,那就是:你小时候欠下他(你家娃)的,将来都得加倍偿还。“偿还”的方式太多了,从上学成绩不佳,到青春期逆反;从与父母严重冲突,到与他人不合,甚至自取性命。
我真正领悟到这些,是在进入不惑之年,见过许多人、读过许多书、琢磨了许多事之后。于是,我想把我领悟到的尽可能多地传达给后来的人,让他们在后悔之前就及时明白:孩子生命之初的那几年,对于自己来说,只是一生的1/10;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也不过是20%;但对于孩子,却是决定他一生的最重要时段!想清楚了这些,你就不再会为孩子夺去了你的自由而黯然,为他打扰了你的工作而烦恼,为下班之后是陪小孩还是陪老板而纠结。
亲子阅读的好处

亲子阅读能帮我们尽量避免上述问题。就我的切身体会,它有如下好处: 1)教孩子早认字。 在娃出生前,我有幸接触到一个节目,就是基于婴儿大脑发育的特点,教他早认字。在娃几个月的时候,我们全家人有空就跟他说话;在墙上贴满了识字卡片,给他指读。果然,娃1岁时开语,随即就能认墙上的字了。邻居大惊,以为“神童”,其实每个娃都能做到,只要家长事先拥有这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 刚会说话的孩子,是如何理解抽象词汇的?靠听。听的多了,就理解了。记得儿子刚开始说句子的时候,我习惯用“否则”这个词,后来他就学会了。阅读故事,能够强化儿童这方面的学习,帮他从小建立起语法概念,习惯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这将为孩子后续的学校教育打下重要的基础。
3)利用孩子的记忆力。 儿童在开始说话以后,会表现出极强的记忆能力,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好它。我在孩子会说整句时,开始教他背诗。到两岁生日时,他已能背整首《木兰诗》。3-4岁时,又教了“弟三百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一天上幼儿园,他坚持把衬衫的纽扣一直系到头。奶奶问:“扣那么紧干嘛?脖子多勒得荒呀?”他很认真地说:“《弟子规》里说,冠必正,纽必结。”后来上了学,孩子从未因为行为问题让我们费过心。好多家长都来问我:“你工作那么忙,怎么还能把孩子带得那么好?”我就交出“秘诀”:背《弟子规》,并把它当作全家人的统一标准。
4)培养起对书的感情。 一个孩子,如果在6岁以前常吃面条,他可能这辈子都爱吃面;如果他从小被书环绕,也会终身对书有一种亲近感。什么是“环绕”?我们家是这么做的:在孩子刚会爬的时候,把带图的认字卡片贴满床以上的墙面。他爬到哪里,就给他念哪个字;在孩子会走路时,把许多“撕不破”绘本和玩具并排摆放,让他的潜意识里认为:书就是玩具的一种;在孩子能够认字以后,把家庭书架最低的两层都腾出来,全都放上他的书,让他可以“信手拈来”。上小学后,得了压岁钱,大年初二的第一站往往是书店。平时他去同学家玩,回来后,也经常跟我们讲:“XX家有好多书。”“XX家书不多。” 每一个时代,都有something,与书争抢孩子的注意力。在我小的时候,这个something就是出去“疯玩”;在我家娃的时代,这个something就是动漫;在今天,这个something是YouTube和游戏。不过,只要你相信“读书能强国”这个statement还成立,而且永远不会被“疯玩能强国”或“iPad能强国”之类的取代,你就不会被各种现象所蒙蔽,就会树立起对阅读的信心。
 5)窥探并捕捉到孩子的心理。 讲故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你给孩子读一个故事的时候,他一定会打断你,问问题,发议论。你也可以观察他听故事时的反应,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你甚至可以适当“篡改”书中的情节,把自己和孩子之间一些好玩的事情揉到里面去。你这样做,他一定会觉得很有趣,就更愿意参与和表达了。这些都有助于你了解孩子的内心。 给孩子“灌输”想法,并要求孩子接受,是比较笨拙的教育方法。巧妙的家长,是把孩子当成“主语”,让他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在洞悉孩子的内心之后,给以引导。
 6)加深孩子对“情感”二字的理解。 
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把考入“藤校”作为成功的标准。其实,只要看看那些藤校每年的学生自杀数据,你恐怕就会另寻标准了。我不是说考大学不值得追求,我是想强调,我们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应该拥有更大智慧,把孩子引向毕生的幸福。考大学,仅仅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目标。
支持我们度过一生的,是我们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吗?不是。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是我们与周边人构建良好关系的能力。比如,你能获得父母的爱,你也爱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你有许多朋友,与同事和上下级关系也顺畅……。如果这些关系出了问题,人就会受到打击,有些人甚至会失去生活的勇气。那么,我们靠什么去构建起这些良好的关系呢?靠正确地阅读他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能力。
小孩子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情感,比如高兴、悲伤、恐惧、孤独……。当这些情感发生在别人身上,他怎么能理解到呢?一部分是从身边的人身上,更多的可以从故事里得到。培养娃的这个能力很重要么?非常重要。想想你的办公室,里有没有这样的人?他明明是名校毕业,脑袋也足够聪明,可就是一说话总容易让人“撮火”。什么原因?情商欠缺——他欠缺“阅读他人情感的能力”。如果你的好奇心足够强,做个case study,一定能从他儿时的成长经历中找出线索。
 7)提高孩子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习一切学科的基础,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知识已经变得不仅available,而且affordable。你想学任何门类的知识,几乎都可以方便、廉价地学到。就看你能“嚼”多快、“咽“多快了。可以说,我们是迎来了一个阅读和理解能力大比拼的时代。 表达能力有多重要?我以前有个老板,澳洲人,自小贪玩,20多岁了,还在一边教英文糊口,一边做摇滚梦。后来机缘巧合,进入到大型跨国公司,并凭借出色的口才和非凡的领导力做到了很高的职位。据他回忆,他很感谢母亲做过的一件事,就是尽管他小时候不太听话,都始终坚持送他去上drama & speech班。我听了以后,深受启发,回家之后,在娃的表达能力上大下功夫。经年之后,硕果累累。现在回头看,真心感谢小时侯那些一起阅读的时光。
8)加深母子/父子之间的亲情。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对于孩子来说,最美的声音,就是来自爸爸妈妈的,因为那里面有亲切感、安全感和深深的爱。同一个故事,你可以去”喜马拉雅“下载一段录音,也可以自己为孩子读。后者可能发音不够标准、会读错了重来,但是在孩子耳朵里,那是最美的声音! 我们鼓励大家在给孩子读故事时尽量录下来,这样有多种好处。试想以下情景:
A)明天如果你不在家,可以让老人给孩子放录音,使他依然能听到你亲切的声音。况且,孩子通常不在乎一个故事听好几遍。
B)当你出差在外,想念孩子,打电话时间又不巧,这时,你可以掏出手机,为他录一段故事发过去。当孩子听到你娓娓动听的声音,他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C)孩子要小学毕业了,你百感交集,又不好意思把他搂过来抒发一通感情。这时,你选择一段文字,把它录下来,再配上点音乐,送给孩子。是不是一件很雅致的礼物呢?
D)你坚持给孩子读书,积年累月,留下几十个小时的音频资料。孩子成人礼的那一天,你把这些音频打包送给他。是不是会相当自豪呢?那个站在你面前的青年,听了你十多年的朗读,想必也一定变得不凡吧?将来他成了家,有了下一代,会不会把你的做法传下去呢?
E)你老了,老到只能待在屋子里。想给远方的孩子打个电话,又发现没啥可说的。忽然,你收到一条音频,是孩子为你读的一段文字。因为他从小的时候就听惯了你录的音频,今天忽然想起你,也就顺手这么做了。你会不会心潮澎湃,甚至老泪纵横呢? 9)促进父母自身的进步。 ”亲子阅读最好坚持到12岁“,这是我在一本英文书里读到的。当时我的娃不到10岁,正在犹豫是不是还需继续辅助他阅读。那本书里(对不起,实在想不起书名了)的这个观点强化了我的信心。原因是,当孩子能够独立阅读之后,他的能力其实是有限的。你要让他读更高一级的书,他会遇到词汇、理解力、背景等多方面的问题,自己就读不下去了;但是,如果家长带着他读,帮他扫“雷”, 他的阅读能力很快就能提升上来。 实践表明:带领十一、二岁的孩子阅读,对家长的挑战是较大的,它最终把我推上了终身阅读的道路。我很感谢我的孩子,如果不是为了与他,为了一起讨论那些天马行空的问题,我可能不会做到一边满世界地出差,一边坚持每周读完一本书。孩子给了我阅读的动力,阅读之后的我,又成了他更好的成长伴侣。多年来,我们之间有趣的话题滔滔不绝,几乎无暇去重复“吃饭穿衣”之类的琐事,感觉有很多qualItty time。(据我观察,好多家长被长大后的孩子“嫌弃”,都是因为话题枯燥而且重复。) 我相信亲子阅读的好处比这还多。大家只要开展起来,就不难有新的发现。
结束语
这些年东游西走,心中生起这些的感慨:为什么在英国、日本、美国、法国的破旧地铁里,有那么多人在读书,而在中国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的高铁里,读书的人却寥寥无几?中国的下一代真的已掉进手机和游戏里、离读书越来越远了么?不应该!我想,在离我很近或很远的地方,一定还有许多想阅读的心,他们是些年轻的家长,仍相信“读书可以强国”,他们只是被淹没在低头玩手机的人群中。我希望找到他们,让他们知道:阅读者不孤独。有许多人,正同与你一起,走在陪娃阅读的路上。 咱们这个活动,主要强调父母亲口读。所以,不要在乎你读的准不准、是否会犯错。你只需记得:父母的声音是最美的。你把一个故事念成啥样,那正是你的特点。你甚至可以用老家的方言去读一个故事,孩子一听,他知道那就是你!
请记住:你为孩子做的每一次阅读,都不普通,它将成为你们家庭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附:群内活动规则
入群后请先改名。格式为:
你的名_娃的名(娃的年龄)_所在城市
基于大家输入的信息,群主会做好卡片 查看全部

武老师是我的尊长。她在过去的20多年中,在三家大型跨国企业中从事大宗商品贸易,并担任管理职位,先后在北京、新加坡、伦敦工作,现定居新加坡。面对忙碌的工作和跨文化的环境,她依然把孩子培养得很出色。她坚信,职业妇女照样能带好娃,只要肯用心思、肯下功夫。最近,她先后在新加坡和国内建立了亲子读书群,以帮助0-12岁孩子的家长们做好家庭的亲子阅读,反响十分热烈。
如果您家里有0-12岁的孩子,看了下面的文章后,认同武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有兴趣加入亲子阅读活动,欢迎与我联系。
欢迎大家加入“亲读”群的亲子阅读活动。 对于所有荣任“家长”这一职位的年轻人,我必须表示由衷的敬意!这是一个最难担当的职位——事先没有任何专门系统的培训,也不清楚未来会遇到什么,“哇”的一声啼哭,你就被宣布上岗了。中途不能间断,终身不得辞职!这就是我对你们表示敬意的原因。 
我接受这一职位,是在19年前。当时恰巧读到一本书,叫《卡尔维特的教育》。书中最打动我的,是卡尔的父亲说过的一句话:“赐我一个普通的孩子吧,我一定能把他培养得卓越。”卡尔的成长经历告诉我,“家长”其实是一个非常“大权在握”的职位,关键是你是怎样用好它。
 19年来,我有两大体会: 1)家长比老师的角色重要太多了!往远里说,爱迪生被所有的老师抛弃,最后是在妈妈的支持下成长起来。往近里说,你和一大群其他人,以相似的成绩考上同一所学校。毕业时,却有大的差异。师虽同,而家不同也。
2)那些0-3岁时难熬的时光、那些3-6岁时琐碎的时光,原来竟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时光。它将影响或决定孩子的思维是否清晰简洁,青春期是否逆反,成年后怎样与家人及同事相处……
孩子是我们的基因传承。人忙碌一生,意义何在?你我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可能会说“个人职业成就”。不过,如果你读过《自私的基因》,就会明白:自然造就你我,其实是个“阴谋”,它是要我们留下自己的基因,并尽量优化他。既是“天意”, 就该顺从,否则必有后果,那就是:你小时候欠下他(你家娃)的,将来都得加倍偿还。“偿还”的方式太多了,从上学成绩不佳,到青春期逆反;从与父母严重冲突,到与他人不合,甚至自取性命。
我真正领悟到这些,是在进入不惑之年,见过许多人、读过许多书、琢磨了许多事之后。于是,我想把我领悟到的尽可能多地传达给后来的人,让他们在后悔之前就及时明白:孩子生命之初的那几年,对于自己来说,只是一生的1/10;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也不过是20%;但对于孩子,却是决定他一生的最重要时段!想清楚了这些,你就不再会为孩子夺去了你的自由而黯然,为他打扰了你的工作而烦恼,为下班之后是陪小孩还是陪老板而纠结。
亲子阅读的好处

亲子阅读能帮我们尽量避免上述问题。就我的切身体会,它有如下好处: 1)教孩子早认字。 在娃出生前,我有幸接触到一个节目,就是基于婴儿大脑发育的特点,教他早认字。在娃几个月的时候,我们全家人有空就跟他说话;在墙上贴满了识字卡片,给他指读。果然,娃1岁时开语,随即就能认墙上的字了。邻居大惊,以为“神童”,其实每个娃都能做到,只要家长事先拥有这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 刚会说话的孩子,是如何理解抽象词汇的?靠听。听的多了,就理解了。记得儿子刚开始说句子的时候,我习惯用“否则”这个词,后来他就学会了。阅读故事,能够强化儿童这方面的学习,帮他从小建立起语法概念,习惯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这将为孩子后续的学校教育打下重要的基础。
3)利用孩子的记忆力。 儿童在开始说话以后,会表现出极强的记忆能力,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好它。我在孩子会说整句时,开始教他背诗。到两岁生日时,他已能背整首《木兰诗》。3-4岁时,又教了“弟三百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一天上幼儿园,他坚持把衬衫的纽扣一直系到头。奶奶问:“扣那么紧干嘛?脖子多勒得荒呀?”他很认真地说:“《弟子规》里说,冠必正,纽必结。”后来上了学,孩子从未因为行为问题让我们费过心。好多家长都来问我:“你工作那么忙,怎么还能把孩子带得那么好?”我就交出“秘诀”:背《弟子规》,并把它当作全家人的统一标准。
4)培养起对书的感情。 一个孩子,如果在6岁以前常吃面条,他可能这辈子都爱吃面;如果他从小被书环绕,也会终身对书有一种亲近感。什么是“环绕”?我们家是这么做的:在孩子刚会爬的时候,把带图的认字卡片贴满床以上的墙面。他爬到哪里,就给他念哪个字;在孩子会走路时,把许多“撕不破”绘本和玩具并排摆放,让他的潜意识里认为:书就是玩具的一种;在孩子能够认字以后,把家庭书架最低的两层都腾出来,全都放上他的书,让他可以“信手拈来”。上小学后,得了压岁钱,大年初二的第一站往往是书店。平时他去同学家玩,回来后,也经常跟我们讲:“XX家有好多书。”“XX家书不多。” 每一个时代,都有something,与书争抢孩子的注意力。在我小的时候,这个something就是出去“疯玩”;在我家娃的时代,这个something就是动漫;在今天,这个something是YouTube和游戏。不过,只要你相信“读书能强国”这个statement还成立,而且永远不会被“疯玩能强国”或“iPad能强国”之类的取代,你就不会被各种现象所蒙蔽,就会树立起对阅读的信心。
 5)窥探并捕捉到孩子的心理。 讲故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你给孩子读一个故事的时候,他一定会打断你,问问题,发议论。你也可以观察他听故事时的反应,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你甚至可以适当“篡改”书中的情节,把自己和孩子之间一些好玩的事情揉到里面去。你这样做,他一定会觉得很有趣,就更愿意参与和表达了。这些都有助于你了解孩子的内心。 给孩子“灌输”想法,并要求孩子接受,是比较笨拙的教育方法。巧妙的家长,是把孩子当成“主语”,让他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在洞悉孩子的内心之后,给以引导。
 6)加深孩子对“情感”二字的理解。 
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把考入“藤校”作为成功的标准。其实,只要看看那些藤校每年的学生自杀数据,你恐怕就会另寻标准了。我不是说考大学不值得追求,我是想强调,我们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应该拥有更大智慧,把孩子引向毕生的幸福。考大学,仅仅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目标。
支持我们度过一生的,是我们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吗?不是。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是我们与周边人构建良好关系的能力。比如,你能获得父母的爱,你也爱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你有许多朋友,与同事和上下级关系也顺畅……。如果这些关系出了问题,人就会受到打击,有些人甚至会失去生活的勇气。那么,我们靠什么去构建起这些良好的关系呢?靠正确地阅读他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能力。
小孩子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情感,比如高兴、悲伤、恐惧、孤独……。当这些情感发生在别人身上,他怎么能理解到呢?一部分是从身边的人身上,更多的可以从故事里得到。培养娃的这个能力很重要么?非常重要。想想你的办公室,里有没有这样的人?他明明是名校毕业,脑袋也足够聪明,可就是一说话总容易让人“撮火”。什么原因?情商欠缺——他欠缺“阅读他人情感的能力”。如果你的好奇心足够强,做个case study,一定能从他儿时的成长经历中找出线索。
 7)提高孩子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习一切学科的基础,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知识已经变得不仅available,而且affordable。你想学任何门类的知识,几乎都可以方便、廉价地学到。就看你能“嚼”多快、“咽“多快了。可以说,我们是迎来了一个阅读和理解能力大比拼的时代。 表达能力有多重要?我以前有个老板,澳洲人,自小贪玩,20多岁了,还在一边教英文糊口,一边做摇滚梦。后来机缘巧合,进入到大型跨国公司,并凭借出色的口才和非凡的领导力做到了很高的职位。据他回忆,他很感谢母亲做过的一件事,就是尽管他小时候不太听话,都始终坚持送他去上drama & speech班。我听了以后,深受启发,回家之后,在娃的表达能力上大下功夫。经年之后,硕果累累。现在回头看,真心感谢小时侯那些一起阅读的时光。
8)加深母子/父子之间的亲情。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对于孩子来说,最美的声音,就是来自爸爸妈妈的,因为那里面有亲切感、安全感和深深的爱。同一个故事,你可以去”喜马拉雅“下载一段录音,也可以自己为孩子读。后者可能发音不够标准、会读错了重来,但是在孩子耳朵里,那是最美的声音! 我们鼓励大家在给孩子读故事时尽量录下来,这样有多种好处。试想以下情景:
A)明天如果你不在家,可以让老人给孩子放录音,使他依然能听到你亲切的声音。况且,孩子通常不在乎一个故事听好几遍。
B)当你出差在外,想念孩子,打电话时间又不巧,这时,你可以掏出手机,为他录一段故事发过去。当孩子听到你娓娓动听的声音,他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C)孩子要小学毕业了,你百感交集,又不好意思把他搂过来抒发一通感情。这时,你选择一段文字,把它录下来,再配上点音乐,送给孩子。是不是一件很雅致的礼物呢?
D)你坚持给孩子读书,积年累月,留下几十个小时的音频资料。孩子成人礼的那一天,你把这些音频打包送给他。是不是会相当自豪呢?那个站在你面前的青年,听了你十多年的朗读,想必也一定变得不凡吧?将来他成了家,有了下一代,会不会把你的做法传下去呢?
E)你老了,老到只能待在屋子里。想给远方的孩子打个电话,又发现没啥可说的。忽然,你收到一条音频,是孩子为你读的一段文字。因为他从小的时候就听惯了你录的音频,今天忽然想起你,也就顺手这么做了。你会不会心潮澎湃,甚至老泪纵横呢? 9)促进父母自身的进步。 ”亲子阅读最好坚持到12岁“,这是我在一本英文书里读到的。当时我的娃不到10岁,正在犹豫是不是还需继续辅助他阅读。那本书里(对不起,实在想不起书名了)的这个观点强化了我的信心。原因是,当孩子能够独立阅读之后,他的能力其实是有限的。你要让他读更高一级的书,他会遇到词汇、理解力、背景等多方面的问题,自己就读不下去了;但是,如果家长带着他读,帮他扫“雷”, 他的阅读能力很快就能提升上来。 实践表明:带领十一、二岁的孩子阅读,对家长的挑战是较大的,它最终把我推上了终身阅读的道路。我很感谢我的孩子,如果不是为了与他,为了一起讨论那些天马行空的问题,我可能不会做到一边满世界地出差,一边坚持每周读完一本书。孩子给了我阅读的动力,阅读之后的我,又成了他更好的成长伴侣。多年来,我们之间有趣的话题滔滔不绝,几乎无暇去重复“吃饭穿衣”之类的琐事,感觉有很多qualItty time。(据我观察,好多家长被长大后的孩子“嫌弃”,都是因为话题枯燥而且重复。) 我相信亲子阅读的好处比这还多。大家只要开展起来,就不难有新的发现。
结束语
这些年东游西走,心中生起这些的感慨:为什么在英国、日本、美国、法国的破旧地铁里,有那么多人在读书,而在中国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的高铁里,读书的人却寥寥无几?中国的下一代真的已掉进手机和游戏里、离读书越来越远了么?不应该!我想,在离我很近或很远的地方,一定还有许多想阅读的心,他们是些年轻的家长,仍相信“读书可以强国”,他们只是被淹没在低头玩手机的人群中。我希望找到他们,让他们知道:阅读者不孤独。有许多人,正同与你一起,走在陪娃阅读的路上。 咱们这个活动,主要强调父母亲口读。所以,不要在乎你读的准不准、是否会犯错。你只需记得:父母的声音是最美的。你把一个故事念成啥样,那正是你的特点。你甚至可以用老家的方言去读一个故事,孩子一听,他知道那就是你!
请记住:你为孩子做的每一次阅读,都不普通,它将成为你们家庭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附:群内活动规则
入群后请先改名。格式为:
你的名_娃的名(娃的年龄)_所在城市
基于大家输入的信息,群主会做好卡片

其实,你可以不用受委屈

采奶奶的小蘑菇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9 次浏览 • 2018-11-22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01
我婆婆是个女强人,凡事要求尽善尽美!
生宝宝住院,她来上海照看我几天,家里被她彻彻底底的收拾个遍,大到将旧被褥拆洗后手动做了两床新被,小到马桶都用消毒水消毒之后再清洗。
看到她把家里收拾的窗明几净,我打心眼里感动,还未正式向她表达感激之时,她却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临行前,她坐在我的床旁边,两只眼睛噙满泪水,我一下子被吓到,赶紧问她怎么了。
她边摸眼泪边抽泣,“我走后,你自己多照顾自己,xx(我老公)如果不愿意搭手就不搭手,你别生他气,随着他吧……”
我老公在他家排位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她妈生他时已经四十岁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老公都是家里的掌上宝,爸妈的老来子,自然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做家务,不会疼人的坏毛病。
但毕竟与老公相处几年,他的秉性我还是很了解。但他妈此刻无端端的说出这些话,估计与儿子又闹了矛盾。
她哭着说,“自己当年是冒着计划生育被体制开除的风险,将这个儿子偷生了下来。
说自己,自从与公公结婚公婆就已不在人世,他们两人拉扯三个孩子,完全凭自己的能耐。
说自己,一辈子为了子女,受了多少苦,吃了多少累,到最后却养了几个白眼狼。
说三个孩子,从小到大,哪个不是收拾的干干净净,身上穿过一件隔夜的脏衣服吗。
说今日的她却受到三个子女的怨恨,没有一个贴心的。
今日的悲剧,全部都是往是种下的因缘,养了一群白眼狼……“
我昏昏欲睡的听她边哭边说,努力的睁着眼,生怕她埋怨我不好好听她说话。
最后,她长抽一把鼻涕,做了一番总结性的陈词:
——没办法,谁叫自己是这么个好女人?自己这头白发,这脸皱纹,这副病病歪歪的身体,哪一样不是为他们做的牺牲?
——没办法,谁又叫自己是个好妈妈?现在他们竟然公然怨恨我,反对我,一点儿也不顺着她的意思来,可真是白操了这么多年。
——即便我没有功劳,苦劳也是有的吧……”
02
说实话,她上面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陈述,我除了见缝插针的安慰一下,内心中却没有产生一点共情。
她哭诉了太多次,我也听了太多次,最终的最终,她担心的点不是躺在病床上的媳妇,也不是刚刚出生的新宝宝,而是她的儿子,一个一直被她视为白眼狼的儿子!
她向我表漏这些委屈,无非证明自己是个好人,全家人都应当对她有所亏欠。
可是,接下来又能做什么呢?
除了翻来覆去的指责,就只有无休止的哀怨。所有真心真意,任它雨打风吹,付出的爱收不回。
相比而言,那些【妈个X,当初就是瞎了眼,看老娘一脚踹了你】的老妈们实在要清爽得多,也不至于到了这般田地。
03
我们虽是婆媳关系,但始终没有住在一起过。
相较于三、四线城市的她们来说,居住在上海的我们也算是大城市的新新人类。
也可能是新新人类做久了,对于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我们不仅看得开而且看得明白 。
婆婆这类人,着实令人难以对付。
你不能说她不好,毕竟她处处操心,做出来的事情让你无从挑剔。
她也不会当着你面,跳起来火冒三丈骂你个祖宗十八代的没屁眼,并从此与你断绝关系。
她选择,默默的吃着亏,做着事,受着委屈,让我们觉得欠她人情,等着我们去发现,然后对她时刻报着无比的感激之情。
承受委屈,这固然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实际却也是放出了情感上的高利贷。
04
我起初听到抱怨时,也总是设身处地的为她想,并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好好孝顺这个婆婆 。
但越来越的发现,越是共情于她越是糟糕,而且一旦我哪方面做得不到位,就成了她讨伐的目标。
而开头她坐在我面前哭,无非是老公与他吵了几句,她却将自己收拾家务的功劳全部拎出来,点名道姓的指责我们没有正式的感激她。
慢慢的,我发现一个更恐怖的现象,我也变得了一个爱唠叨的老好人。
我跟在老公后面,为他洗衣做饭,并尽最大的努力满足他心里的期盼。
即便他只是随口说一句,今天没有吃水果了,我都会默默的记着下楼时顺道将水果买回来。
而当自己面临事情时,他没有站出来,抑或者没有察觉出来,我都会伤心很久很久,开始在心里抱怨他对我的无视,继而两人开始一场毫无理由的口水之战。
三分对错,七分情绪,往往我们在吵架的事情,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吵,只是顺着情绪引申到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的层面。
当我意识到已经被这种怪圈感染时,立马开始检测自己,及自己的周边。
例如,有朋友请你吃饭,但凡他在暗示暗示这顿饭对她而言造成了负担,或者发出【今天吃辣吃上火了】、【唉,连着吃好几顿火锅有点腻】 的话语,无论如何,她都是在表述自己受了委屈,他吃亏了。
但因他是个好人,他会笑着安慰你说别往心里去,没事儿没事儿。
这哪是宽和忍让呀,这明明就是一枚自找别扭的怪咖。
05
以自找委屈的方式,换得控制别人的砝码,这就是他无意识的算计。
对他来说,承受委屈是求生存求发展的必备策略。这种策略是她小时候从小耳濡目染学到的。
在中国,喜欢以自我牺牲的形象来博取地位的父母不在少数,这也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我们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一面吃饭一面把盘子里的肉挑出来,往孩子的碗里送。
这在困难家庭里,不失为一种舐犊情深,但在现在生活水平下,还这么礼让就很让人费解。
有时餐桌上全是肉菜,挑肉已经没有意义了,但这种父母们还是有一种本事,把菜色分出三六九等,把(他们认为的)最优质的一份推到孩子那边:吃螃蟹,蟹黄给你;吃鸡,鸡腿给你;吃鱼要分情况讨论——我认为鱼头不好,就把鱼身子给你;我认为鱼头是营养品,那肯定就反之。
多吃了两口好肉的孩子,会怎样去理解这种待遇呢——我接受的这些好东西,都是父母委屈了自己换来的。如此,除了好好孝顺听话,我就再没有更好的报答方式了。而这,可能正是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期待。
一旦期待未达成,就会变成开头那般:
【我当初是怎么对你的,你现在对得起我吗!】
【你根本不知道我牺牲了多少……身上的病根就是那时落下的。】
【我已经对你那么好那么好,你现在这样让我多伤心?】
06
最后,如果你的生活中遇到特别忍辱负重能吃亏的人,你就要留心了。
这个人是真的不在乎呢,还是他真的就是个想做个好人呢?
如何来判断?只要看他受过委屈的表现。
如果一边请你吃肉,一边暗示自己营养不良、荷包不鼓,无论如何又请不要「放在心上」,你就要提醒自己,为了避免以后麻烦,尽量远离这人为好。虽然一脸吃亏样,心里却琢磨着占便宜呢。
对于朋友抑或者同事,如果对方心里真有这样确切的打算,倒也不失为一桩你买我卖的交易。
麻烦的却是亲情。
这种神圣的名义——她忍受委屈,收获权利,占据着道德高地,却自认为是圣徒或者圣母,并且骗得自己也深信不疑。
回头看我老公,他真的不疼自己的父母吗?答案是否定的。
但他为什么还要与他们争吵,无非就是不想一辈子都受制于这种【爱】。
可是困难点却是,你无法像对待朋友回请吃饭那样,将父母的这种爱回请回去。
最终,【委屈】的父母,遇到【痛苦】的子女,不好好说话成了他们沟通的日常途径。
你身边有多少这样的老好人吗? 查看全部








01
我婆婆是个女强人,凡事要求尽善尽美!
生宝宝住院,她来上海照看我几天,家里被她彻彻底底的收拾个遍,大到将旧被褥拆洗后手动做了两床新被,小到马桶都用消毒水消毒之后再清洗。
看到她把家里收拾的窗明几净,我打心眼里感动,还未正式向她表达感激之时,她却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临行前,她坐在我的床旁边,两只眼睛噙满泪水,我一下子被吓到,赶紧问她怎么了。
她边摸眼泪边抽泣,“我走后,你自己多照顾自己,xx(我老公)如果不愿意搭手就不搭手,你别生他气,随着他吧……”
我老公在他家排位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她妈生他时已经四十岁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老公都是家里的掌上宝,爸妈的老来子,自然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做家务,不会疼人的坏毛病。
但毕竟与老公相处几年,他的秉性我还是很了解。但他妈此刻无端端的说出这些话,估计与儿子又闹了矛盾。
她哭着说,“自己当年是冒着计划生育被体制开除的风险,将这个儿子偷生了下来。
说自己,自从与公公结婚公婆就已不在人世,他们两人拉扯三个孩子,完全凭自己的能耐。
说自己,一辈子为了子女,受了多少苦,吃了多少累,到最后却养了几个白眼狼。
说三个孩子,从小到大,哪个不是收拾的干干净净,身上穿过一件隔夜的脏衣服吗。
说今日的她却受到三个子女的怨恨,没有一个贴心的。
今日的悲剧,全部都是往是种下的因缘,养了一群白眼狼……“
我昏昏欲睡的听她边哭边说,努力的睁着眼,生怕她埋怨我不好好听她说话。
最后,她长抽一把鼻涕,做了一番总结性的陈词:
——没办法,谁叫自己是这么个好女人?自己这头白发,这脸皱纹,这副病病歪歪的身体,哪一样不是为他们做的牺牲?
——没办法,谁又叫自己是个好妈妈?现在他们竟然公然怨恨我,反对我,一点儿也不顺着她的意思来,可真是白操了这么多年。
——即便我没有功劳,苦劳也是有的吧……”
02
说实话,她上面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陈述,我除了见缝插针的安慰一下,内心中却没有产生一点共情。
她哭诉了太多次,我也听了太多次,最终的最终,她担心的点不是躺在病床上的媳妇,也不是刚刚出生的新宝宝,而是她的儿子,一个一直被她视为白眼狼的儿子!
她向我表漏这些委屈,无非证明自己是个好人,全家人都应当对她有所亏欠。
可是,接下来又能做什么呢?
除了翻来覆去的指责,就只有无休止的哀怨。所有真心真意,任它雨打风吹,付出的爱收不回。
相比而言,那些【妈个X,当初就是瞎了眼,看老娘一脚踹了你】的老妈们实在要清爽得多,也不至于到了这般田地。
03
我们虽是婆媳关系,但始终没有住在一起过。
相较于三、四线城市的她们来说,居住在上海的我们也算是大城市的新新人类。
也可能是新新人类做久了,对于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我们不仅看得开而且看得明白 。
婆婆这类人,着实令人难以对付。
你不能说她不好,毕竟她处处操心,做出来的事情让你无从挑剔。
她也不会当着你面,跳起来火冒三丈骂你个祖宗十八代的没屁眼,并从此与你断绝关系。
她选择,默默的吃着亏,做着事,受着委屈,让我们觉得欠她人情,等着我们去发现,然后对她时刻报着无比的感激之情。
承受委屈,这固然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实际却也是放出了情感上的高利贷。
04
我起初听到抱怨时,也总是设身处地的为她想,并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要好好孝顺这个婆婆 。
但越来越的发现,越是共情于她越是糟糕,而且一旦我哪方面做得不到位,就成了她讨伐的目标。
而开头她坐在我面前哭,无非是老公与他吵了几句,她却将自己收拾家务的功劳全部拎出来,点名道姓的指责我们没有正式的感激她。
慢慢的,我发现一个更恐怖的现象,我也变得了一个爱唠叨的老好人。
我跟在老公后面,为他洗衣做饭,并尽最大的努力满足他心里的期盼。
即便他只是随口说一句,今天没有吃水果了,我都会默默的记着下楼时顺道将水果买回来。
而当自己面临事情时,他没有站出来,抑或者没有察觉出来,我都会伤心很久很久,开始在心里抱怨他对我的无视,继而两人开始一场毫无理由的口水之战。
三分对错,七分情绪,往往我们在吵架的事情,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吵,只是顺着情绪引申到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的层面。
当我意识到已经被这种怪圈感染时,立马开始检测自己,及自己的周边。
例如,有朋友请你吃饭,但凡他在暗示暗示这顿饭对她而言造成了负担,或者发出【今天吃辣吃上火了】、【唉,连着吃好几顿火锅有点腻】 的话语,无论如何,她都是在表述自己受了委屈,他吃亏了。
但因他是个好人,他会笑着安慰你说别往心里去,没事儿没事儿。
这哪是宽和忍让呀,这明明就是一枚自找别扭的怪咖。
05
以自找委屈的方式,换得控制别人的砝码,这就是他无意识的算计。
对他来说,承受委屈是求生存求发展的必备策略。这种策略是她小时候从小耳濡目染学到的。
在中国,喜欢以自我牺牲的形象来博取地位的父母不在少数,这也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我们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一面吃饭一面把盘子里的肉挑出来,往孩子的碗里送。
这在困难家庭里,不失为一种舐犊情深,但在现在生活水平下,还这么礼让就很让人费解。
有时餐桌上全是肉菜,挑肉已经没有意义了,但这种父母们还是有一种本事,把菜色分出三六九等,把(他们认为的)最优质的一份推到孩子那边:吃螃蟹,蟹黄给你;吃鸡,鸡腿给你;吃鱼要分情况讨论——我认为鱼头不好,就把鱼身子给你;我认为鱼头是营养品,那肯定就反之。
多吃了两口好肉的孩子,会怎样去理解这种待遇呢——我接受的这些好东西,都是父母委屈了自己换来的。如此,除了好好孝顺听话,我就再没有更好的报答方式了。而这,可能正是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期待。
一旦期待未达成,就会变成开头那般:
【我当初是怎么对你的,你现在对得起我吗!】
【你根本不知道我牺牲了多少……身上的病根就是那时落下的。】
【我已经对你那么好那么好,你现在这样让我多伤心?】
06
最后,如果你的生活中遇到特别忍辱负重能吃亏的人,你就要留心了。
这个人是真的不在乎呢,还是他真的就是个想做个好人呢?
如何来判断?只要看他受过委屈的表现。
如果一边请你吃肉,一边暗示自己营养不良、荷包不鼓,无论如何又请不要「放在心上」,你就要提醒自己,为了避免以后麻烦,尽量远离这人为好。虽然一脸吃亏样,心里却琢磨着占便宜呢。
对于朋友抑或者同事,如果对方心里真有这样确切的打算,倒也不失为一桩你买我卖的交易。
麻烦的却是亲情。
这种神圣的名义——她忍受委屈,收获权利,占据着道德高地,却自认为是圣徒或者圣母,并且骗得自己也深信不疑。
回头看我老公,他真的不疼自己的父母吗?答案是否定的。
但他为什么还要与他们争吵,无非就是不想一辈子都受制于这种【爱】。
可是困难点却是,你无法像对待朋友回请吃饭那样,将父母的这种爱回请回去。
最终,【委屈】的父母,遇到【痛苦】的子女,不好好说话成了他们沟通的日常途径。
你身边有多少这样的老好人吗?

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这些细节开始做起!

sorceressmina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11 次浏览 • 2018-11-22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我们身边奶娃
今晚在小区门口遇到一个四岁的女孩与妈妈进行了声嘶力竭的争吵。
稚气未脱的小女孩,满口奶音的向妈妈进行言语上的反驳,
“我什么时候说过那话了,我什么时候说过了,你凭什么这么说……”
语气急促,吐字清晰,一句话重复多遍向妈妈发出连珠炮的袭击。
估计是这种僵局已经维持了一段时间,女孩的妈妈不说话,满面愁容并努力将她甩开至一边。
小女孩更加不愿意了,直接喊了起来,“我都说了没有说过,你凭什么说我说过,凭什么?”
妈妈依旧不理她。
小女孩急了,“妈妈,你说说嘛,我到底哪里说了。你抱抱我吧”
妈妈没好气的回了一句,“我为什么要抱你呀?”
小女孩语调立马开始变得温柔起来,“你抱抱我才能说明你爱我呀。你抱抱我吧”
妈妈还是不理她。
“我什么时候说了,我什么时候说了……”小女孩哇哇的大哭,急得满头大汗。
路过她们的时候,我故意放慢了脚步,当听到女孩要抱抱的时候忍不住笑了起来。
但听到妈妈拒绝后,又不知为什么忽然感觉一阵阵的唏嘘。
唏嘘,不是因为妈妈拒绝了女孩明确的请求,而是如此小的女孩,在语言上完全将妈妈碾压,有甚者可能是精神性的碾压。
恰巧刚在锦江乐园时也遇到一个3岁左右的小奶娃,男孩,在爸爸的陪同下在游乐场玩弹弹球。
负责游戏的大姐姐很温柔的向他说明了游戏的规则,并声称,如果三颗弹球有两颗全部击中后面的障碍物,即可送他一个大的毛绒玩具,如果只击中了一半,则只能获取一个电动的小玩具车。
小男孩貌似听懂,并很认真的开始投球,结果只击中了一半。
这时,大姐姐拿出三个电动车礼盒,让他从中挑选一个。
“三个我都要行吗?”小男孩问。
“不行哦,只能送一个。”大姐姐急忙说,这时爸爸也赶紧补话,“一次游戏只能获取一个,不能多拿哈。”
我忽然内心一紧,想看看这个小男孩会怎样处理这样的问题,毕竟需求未达到撒泼打混的孩子我们也见怪不怪了。
“三个我都看一下,但挑选一个行吗?”小男孩平静的说。
“哇,当然可以!”周围一片会心的微笑。
我看着这个个子小小,趴在游戏桌上小奶娃,一阵阵喜爱袭上心来,暖暖的舒服。
“他几岁了呀?”没忍住,我向他爸爸问了下。
“三岁啦!”爸爸的表情很平静,斯很斯文文的戴了一副眼镜。
能看得出,他家宝贝如此的反映他司空见惯,并没感觉到什么惊奇之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3岁-5岁之间是孩子性格培养最关键的时候。
上面两位孩子,都是愿意用语言来明确表达自己需求的好孩子,但小女孩的妈妈明显在下一步的引导上面没有衔接上奶娃的需求。
我不免沉思,父母与子女应该怎么相处才能培养出亲子关系非常良好的家庭。
来自小猪佩奇的启发
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相处的细节,其实很大程度上受“父”和“母”相处的细节影响。
这种细节,在动画片《小猪佩奇》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孩子爱玩,就让他玩吧







佩奇在院子里跳泥坑,猪妈妈发现后并没有阻止,只是告诉她蹦泥坑要穿雨鞋,后来佩奇跳得满身是泥,猪妈妈也没有生气,说,“只是些泥而已”。
佩奇买了一双新鞋子,她特别喜欢,舍不得脱下来,连睡觉也想穿着,猪妈妈也同意了,让她穿着鞋子碎觉。
佩奇幻想自己当了女王,猪爸爸就给佩奇鞠躬行礼:“尊敬的女王陛下……”
陪他玩,代替口头上的说教







佩奇学滑冰摔倒了,就说“我再也不滑冰了”。
猪爸爸没有单纯对佩奇说教要坚强勇敢balabala,而是自己主动摔了一跤,告诉佩奇,大人也会摔跤,摔跤没什么好怕的,重新站起来就好了。
佩奇觉得蝴蝶最好看,就她模仿蝴蝶飞,而弟弟乔治不愿意模仿虫子,爷爷没有对乔治进行教育,而是他开始模仿虫子,弯弯身体,弟弟觉得很好玩,于是模仿起了虫子。
犯猎没关系,认识到错误很重要







佩奇参加跑步比赛,起跑时跟朋友聊天,结果得到了倒数第一。
这时,猪爸爸没有怪责佩奇,只是耐心的教导她,起跑前不要聊天。之后,另一场接力赛,又因为跟朋友聊天得了倒数第一。
猪爸爸还是没有怪她,只是安慰她说:“重在参与,名次并不重要。”
佩奇骑自行车撞碎了猪爸爸心爱的南瓜,猪妈妈在用电脑工作,佩奇乱敲电脑的键盘,把电脑搞死机了,猪爸爸猪妈妈也完全没有生气。
成功是成功之母,鼓励他,再鼓励他







乔治的恐龙先生丢了,猪爸爸鼓励佩奇做侦探帮乔治找,自己先发现了恐龙但没有说,而是引导佩奇自己去发现,然后称赞佩奇:“干得好,佩奇!你真是个出色的侦探小姐!”
有人说佩奇话太多了,佩奇很难过,猪爸爸就鼓励她:“这又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佩奇,我觉得你非常擅长说话!”,让佩奇接纳自己,勇敢地做自己。
父母恩爱,是教育子女的最好榜样







猪妈妈的生日的时候,猪爸爸和佩奇乔治一起给猪妈妈准备了生日惊喜,把佩奇乔治交给猪外公和猪外婆照顾,和猪妈妈一起去看戏剧,享受二人世界。
猪爸爸生日的时候,猪妈妈给他买了新靴子,还挖了一个超级大的泥坑,让猪爸爸可以像孩子一样在里面跳来跳去。
这些生活上的小细节,才是孩子享受爱与安全感源泉。
亲子关系中,父母用成年人心态与方式思考与处理人生,同样也要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并帮助孩子。
虽然这个过程相当漫长且挫折不断,但孩子就是在这样反复磨练的过程中将会获得健康的成长。
教育子女,我们任重而道远 查看全部








我们身边奶娃
今晚在小区门口遇到一个四岁的女孩与妈妈进行了声嘶力竭的争吵。
稚气未脱的小女孩,满口奶音的向妈妈进行言语上的反驳,
“我什么时候说过那话了,我什么时候说过了,你凭什么这么说……”
语气急促,吐字清晰,一句话重复多遍向妈妈发出连珠炮的袭击。
估计是这种僵局已经维持了一段时间,女孩的妈妈不说话,满面愁容并努力将她甩开至一边。
小女孩更加不愿意了,直接喊了起来,“我都说了没有说过,你凭什么说我说过,凭什么?”
妈妈依旧不理她。
小女孩急了,“妈妈,你说说嘛,我到底哪里说了。你抱抱我吧”
妈妈没好气的回了一句,“我为什么要抱你呀?”
小女孩语调立马开始变得温柔起来,“你抱抱我才能说明你爱我呀。你抱抱我吧”
妈妈还是不理她。
“我什么时候说了,我什么时候说了……”小女孩哇哇的大哭,急得满头大汗。
路过她们的时候,我故意放慢了脚步,当听到女孩要抱抱的时候忍不住笑了起来。
但听到妈妈拒绝后,又不知为什么忽然感觉一阵阵的唏嘘。
唏嘘,不是因为妈妈拒绝了女孩明确的请求,而是如此小的女孩,在语言上完全将妈妈碾压,有甚者可能是精神性的碾压。
恰巧刚在锦江乐园时也遇到一个3岁左右的小奶娃,男孩,在爸爸的陪同下在游乐场玩弹弹球。
负责游戏的大姐姐很温柔的向他说明了游戏的规则,并声称,如果三颗弹球有两颗全部击中后面的障碍物,即可送他一个大的毛绒玩具,如果只击中了一半,则只能获取一个电动的小玩具车。
小男孩貌似听懂,并很认真的开始投球,结果只击中了一半。
这时,大姐姐拿出三个电动车礼盒,让他从中挑选一个。
“三个我都要行吗?”小男孩问。
“不行哦,只能送一个。”大姐姐急忙说,这时爸爸也赶紧补话,“一次游戏只能获取一个,不能多拿哈。”
我忽然内心一紧,想看看这个小男孩会怎样处理这样的问题,毕竟需求未达到撒泼打混的孩子我们也见怪不怪了。
“三个我都看一下,但挑选一个行吗?”小男孩平静的说。
“哇,当然可以!”周围一片会心的微笑。
我看着这个个子小小,趴在游戏桌上小奶娃,一阵阵喜爱袭上心来,暖暖的舒服。
“他几岁了呀?”没忍住,我向他爸爸问了下。
“三岁啦!”爸爸的表情很平静,斯很斯文文的戴了一副眼镜。
能看得出,他家宝贝如此的反映他司空见惯,并没感觉到什么惊奇之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3岁-5岁之间是孩子性格培养最关键的时候。
上面两位孩子,都是愿意用语言来明确表达自己需求的好孩子,但小女孩的妈妈明显在下一步的引导上面没有衔接上奶娃的需求。
我不免沉思,父母与子女应该怎么相处才能培养出亲子关系非常良好的家庭。
来自小猪佩奇的启发
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相处的细节,其实很大程度上受“父”和“母”相处的细节影响。
这种细节,在动画片《小猪佩奇》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孩子爱玩,就让他玩吧







佩奇在院子里跳泥坑,猪妈妈发现后并没有阻止,只是告诉她蹦泥坑要穿雨鞋,后来佩奇跳得满身是泥,猪妈妈也没有生气,说,“只是些泥而已”。
佩奇买了一双新鞋子,她特别喜欢,舍不得脱下来,连睡觉也想穿着,猪妈妈也同意了,让她穿着鞋子碎觉。
佩奇幻想自己当了女王,猪爸爸就给佩奇鞠躬行礼:“尊敬的女王陛下……”
陪他玩,代替口头上的说教







佩奇学滑冰摔倒了,就说“我再也不滑冰了”。
猪爸爸没有单纯对佩奇说教要坚强勇敢balabala,而是自己主动摔了一跤,告诉佩奇,大人也会摔跤,摔跤没什么好怕的,重新站起来就好了。
佩奇觉得蝴蝶最好看,就她模仿蝴蝶飞,而弟弟乔治不愿意模仿虫子,爷爷没有对乔治进行教育,而是他开始模仿虫子,弯弯身体,弟弟觉得很好玩,于是模仿起了虫子。
犯猎没关系,认识到错误很重要







佩奇参加跑步比赛,起跑时跟朋友聊天,结果得到了倒数第一。
这时,猪爸爸没有怪责佩奇,只是耐心的教导她,起跑前不要聊天。之后,另一场接力赛,又因为跟朋友聊天得了倒数第一。
猪爸爸还是没有怪她,只是安慰她说:“重在参与,名次并不重要。”
佩奇骑自行车撞碎了猪爸爸心爱的南瓜,猪妈妈在用电脑工作,佩奇乱敲电脑的键盘,把电脑搞死机了,猪爸爸猪妈妈也完全没有生气。
成功是成功之母,鼓励他,再鼓励他







乔治的恐龙先生丢了,猪爸爸鼓励佩奇做侦探帮乔治找,自己先发现了恐龙但没有说,而是引导佩奇自己去发现,然后称赞佩奇:“干得好,佩奇!你真是个出色的侦探小姐!”
有人说佩奇话太多了,佩奇很难过,猪爸爸就鼓励她:“这又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佩奇,我觉得你非常擅长说话!”,让佩奇接纳自己,勇敢地做自己。
父母恩爱,是教育子女的最好榜样







猪妈妈的生日的时候,猪爸爸和佩奇乔治一起给猪妈妈准备了生日惊喜,把佩奇乔治交给猪外公和猪外婆照顾,和猪妈妈一起去看戏剧,享受二人世界。
猪爸爸生日的时候,猪妈妈给他买了新靴子,还挖了一个超级大的泥坑,让猪爸爸可以像孩子一样在里面跳来跳去。
这些生活上的小细节,才是孩子享受爱与安全感源泉。
亲子关系中,父母用成年人心态与方式思考与处理人生,同样也要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并帮助孩子。
虽然这个过程相当漫长且挫折不断,但孩子就是在这样反复磨练的过程中将会获得健康的成长。
教育子女,我们任重而道远

如何帮助孩子获得幸福

崋竹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84 次浏览 • 2018-11-22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文/壹不
前段时间看吴军老师的书,其中提到幸福的来源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是爱情和婚姻,有美好爱情的人是幸福的。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
第二个是对未来的期望。一个人如果能够确定明年比今年好,他就会有幸福感。
第三个维度,是生活的态度。一个人是否愿意像18世纪的贵族那样,内心有责任和荣誉,平时过着从容和优雅的生活,遇到危险和困难能够镇定自若?如果愿意这样生活,就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幸福感也会强。如果不愿意,每天像无头苍蝇那样忙忙碌碌,别人看待她也是无头苍蝇,那么就无法感到幸福。
如今我成了母亲,我时时刻刻都想着让孩子幸福,孩子小的时候有我和她爸爸照顾,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疼爱,让她觉得幸福应该不难,但孩子大了呢?当她离开家独自生活,或者与别人组成家庭时,她能幸福吗?这恐怕是我们不能左右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让孩子感受到幸福,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从吴军老师的观点看,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帮助孩子培养幸福的能力。
一是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让孩子心中充满爱。在我小的时候,父母还很传统,好像在大学以前,甚至大学期间谈恋爱都是不正经的,都被称之为早恋,而且当时早恋的学生会被打上不务正业,品质恶劣的标签。十几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心底开始萌生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在这个阶段,家长生生的把这种萌芽和情愫掐死,却要求子女一毕业就能立即踏入婚姻殿堂,这不是痴心妄想吗?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情观应该有正确的引导,我当然不是鼓励早恋,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底线,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允许孩子有合理的憧憬。
二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所谓对未来充满期望就是对未来有信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信心比黄金贵,要培养孩子的积极乐观的品格,谨慎使用所谓的挫折教育,很多情况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三是,生活态度,其实也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你设定的优先级是什么样,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们总是会感到焦虑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过分的分散在那些琐事上,没有始终把自身成长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们需要帮孩子建立的价值观。
以上是从吴军老师的观点中想到的。希望自己也能有所进步。 查看全部

文/壹不
前段时间看吴军老师的书,其中提到幸福的来源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是爱情和婚姻,有美好爱情的人是幸福的。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
第二个是对未来的期望。一个人如果能够确定明年比今年好,他就会有幸福感。
第三个维度,是生活的态度。一个人是否愿意像18世纪的贵族那样,内心有责任和荣誉,平时过着从容和优雅的生活,遇到危险和困难能够镇定自若?如果愿意这样生活,就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幸福感也会强。如果不愿意,每天像无头苍蝇那样忙忙碌碌,别人看待她也是无头苍蝇,那么就无法感到幸福。
如今我成了母亲,我时时刻刻都想着让孩子幸福,孩子小的时候有我和她爸爸照顾,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疼爱,让她觉得幸福应该不难,但孩子大了呢?当她离开家独自生活,或者与别人组成家庭时,她能幸福吗?这恐怕是我们不能左右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让孩子感受到幸福,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从吴军老师的观点看,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帮助孩子培养幸福的能力。
一是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让孩子心中充满爱。在我小的时候,父母还很传统,好像在大学以前,甚至大学期间谈恋爱都是不正经的,都被称之为早恋,而且当时早恋的学生会被打上不务正业,品质恶劣的标签。十几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心底开始萌生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在这个阶段,家长生生的把这种萌芽和情愫掐死,却要求子女一毕业就能立即踏入婚姻殿堂,这不是痴心妄想吗?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情观应该有正确的引导,我当然不是鼓励早恋,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底线,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允许孩子有合理的憧憬。
二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所谓对未来充满期望就是对未来有信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信心比黄金贵,要培养孩子的积极乐观的品格,谨慎使用所谓的挫折教育,很多情况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三是,生活态度,其实也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你设定的优先级是什么样,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们总是会感到焦虑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注意力过分的分散在那些琐事上,没有始终把自身成长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们需要帮孩子建立的价值观。
以上是从吴军老师的观点中想到的。希望自己也能有所进步。

学生补课给家长带来的经济压力

溜溜的微丸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6 次浏览 • 2018-11-22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现在学生可以说是最累的,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学这个学那样,得一直持续到考上大学。
现在国家提倡减负,可是是学校有的不学什么,可是家长能这么的让孩子玩下去吗?这就得找外面的课外班学,从小学开始,家长就陷入了对孩子学习的恐慌之中,送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承受着高额的辅导费。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很多的家长开始批评老师不作为,同时又讨好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孩子更加负责任。







明明听起来是减负,可是学生倒是比平时上学更忙了,有的孩子星期六日甚至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才回家。这无形中把孩子累坏了不说,而且也给家长无形之中增加了很多的负担。
英文,作文、阅读,美术等等,孩子们每科都得学。按照县里的标准看,你学个英语,一年得3千块钱,这个还是便宜的,如果要是再加上口语的话,那得5千左右。可是孩子学一样的,哪个家长都怕孩子输到了起跑线上,所以,加班加点的给孩子补课。
如果就算是补4科,而一科3千块钱的话,那也得12000元,但是如果这要是大城市来说,这12000元不算什么,可是如果要是算在县里的话,那也真的是不少的了,一般正常来说一个月才2000多元的工资,这些学费的压力就更大了。
以前的孩子哪里补过什么课,课余的活动也就是参加学校的兴趣小姐。而如今全变了,家长变得焦虑起来不说,而且也给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







但是现在在校门口问问,有几个孩子不补课的呢?如果几个家长要是在一起互相聊天的话,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补奥数,但是别的孩子都在补,你就会一下子慌了神,心里也就会焦虑起来,生怕自己的孩子到时不会,那她也就会马上让孩子补起来。
现在不光是孩子累,家长也累,孩子去补课那家长也得去陪着。有的因此而成了全职妈妈,没有时间去上班。就打你一个月挣2000元,这一年也就会损失24000元。这是花着钱,而自己又不能去工作,这里外里无形当中又损失了很多钱。
因为受考试分数到分数至上的影响,所以,现在的人可以说就是以分数看人,而不去关心他的思想品德怎么样,只要你学习好你就是好学生,而不知其实人品也是其中最重要的。
有些时候也不需要这样补的,一年级把二年级的学完,二年级把三年级的学完,孩子上课的时候认为自己都会了,那他就不会好好听讲。一直这么下去的话,那也就让他不会学习了,这才是最要命的。







真希望能让孩子们真的放松下来,劳逸结合,让孩子有个真正快乐的童年。
本文由作者独家整理撰写,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查看全部

现在学生可以说是最累的,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学这个学那样,得一直持续到考上大学。
现在国家提倡减负,可是是学校有的不学什么,可是家长能这么的让孩子玩下去吗?这就得找外面的课外班学,从小学开始,家长就陷入了对孩子学习的恐慌之中,送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承受着高额的辅导费。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很多的家长开始批评老师不作为,同时又讨好老师,希望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孩子更加负责任。







明明听起来是减负,可是学生倒是比平时上学更忙了,有的孩子星期六日甚至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才回家。这无形中把孩子累坏了不说,而且也给家长无形之中增加了很多的负担。
英文,作文、阅读,美术等等,孩子们每科都得学。按照县里的标准看,你学个英语,一年得3千块钱,这个还是便宜的,如果要是再加上口语的话,那得5千左右。可是孩子学一样的,哪个家长都怕孩子输到了起跑线上,所以,加班加点的给孩子补课。
如果就算是补4科,而一科3千块钱的话,那也得12000元,但是如果这要是大城市来说,这12000元不算什么,可是如果要是算在县里的话,那也真的是不少的了,一般正常来说一个月才2000多元的工资,这些学费的压力就更大了。
以前的孩子哪里补过什么课,课余的活动也就是参加学校的兴趣小姐。而如今全变了,家长变得焦虑起来不说,而且也给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







但是现在在校门口问问,有几个孩子不补课的呢?如果几个家长要是在一起互相聊天的话,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补奥数,但是别的孩子都在补,你就会一下子慌了神,心里也就会焦虑起来,生怕自己的孩子到时不会,那她也就会马上让孩子补起来。
现在不光是孩子累,家长也累,孩子去补课那家长也得去陪着。有的因此而成了全职妈妈,没有时间去上班。就打你一个月挣2000元,这一年也就会损失24000元。这是花着钱,而自己又不能去工作,这里外里无形当中又损失了很多钱。
因为受考试分数到分数至上的影响,所以,现在的人可以说就是以分数看人,而不去关心他的思想品德怎么样,只要你学习好你就是好学生,而不知其实人品也是其中最重要的。
有些时候也不需要这样补的,一年级把二年级的学完,二年级把三年级的学完,孩子上课的时候认为自己都会了,那他就不会好好听讲。一直这么下去的话,那也就让他不会学习了,这才是最要命的。







真希望能让孩子们真的放松下来,劳逸结合,让孩子有个真正快乐的童年。
本文由作者独家整理撰写,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鼓励践行打卡第57天

Salamander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8 次浏览 • 2018-11-22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周日上午是社区稻花香亲子读书时间。
我犹疑着到底还要不要参加?家人都不是很赞成我参加任何活动的志愿者。在他们看来,周末要多陪家人,多做家务多陪崽才是正道,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自己崽都没照顾好,还来谈什么做公益呢?
我问崽的想法,他竟然想去,实在让我有点意外。我说想去可以,你得先把昨天、今天的阅读笔记补上,否则免谈。没想到他竟同意了,虽然效率低下,毕竟也在出门前五分钟完成了。
母子俩欢欢喜喜地出门。
今天的读书活动,除了他以外,其他都是4岁以内的小朋友。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虽然有点扭扭捏捏,差强人意,崽还是多次领读和带读,成了一个小小老师。每次领读完,家长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得到鼓舞的崽更加愉悦和自信。
上车回家之前,儿子从樟树上摘下来两颗“樟树宝宝”(儿子给樟树籽取的名字),都是他最喜欢的紫色。他说,今天好幸运,得到两棵樟树宝宝,是上天给我的奖励吧?我说,可能是的,它看你今天领读这么认真所以奖励。
儿子说,要是下次我还这么认真,上天还会奖励吗?我说可能会,也可能会以别的方式奖励,到时才知道哦!
鼓励真的好神奇哦! 查看全部

周日上午是社区稻花香亲子读书时间。
我犹疑着到底还要不要参加?家人都不是很赞成我参加任何活动的志愿者。在他们看来,周末要多陪家人,多做家务多陪崽才是正道,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自己崽都没照顾好,还来谈什么做公益呢?
我问崽的想法,他竟然想去,实在让我有点意外。我说想去可以,你得先把昨天、今天的阅读笔记补上,否则免谈。没想到他竟同意了,虽然效率低下,毕竟也在出门前五分钟完成了。
母子俩欢欢喜喜地出门。
今天的读书活动,除了他以外,其他都是4岁以内的小朋友。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虽然有点扭扭捏捏,差强人意,崽还是多次领读和带读,成了一个小小老师。每次领读完,家长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得到鼓舞的崽更加愉悦和自信。
上车回家之前,儿子从樟树上摘下来两颗“樟树宝宝”(儿子给樟树籽取的名字),都是他最喜欢的紫色。他说,今天好幸运,得到两棵樟树宝宝,是上天给我的奖励吧?我说,可能是的,它看你今天领读这么认真所以奖励。
儿子说,要是下次我还这么认真,上天还会奖励吗?我说可能会,也可能会以别的方式奖励,到时才知道哦!
鼓励真的好神奇哦!

再写……

zafara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1 次浏览 • 2018-11-22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天天
一样大片的绿
叶草树
浓得化不开
心如止水

一朵朵鲜艳的荷花
绽放夺目
身旁矮矮的绿
一如既往

他们看到了荷
我的眼里却还满是你
你没有荷优雅
你没有梅冷傲
你无法如桂花飘香
却绽放整个夏天
给我们片片清凉……


特别备注:我家宝贝看了我的第一篇“最后一朵莲花”写下了这首诗,和我的相映成趣。喜欢的朋友点赞哦 查看全部









天天
一样大片的绿
叶草树
浓得化不开
心如止水

一朵朵鲜艳的荷花
绽放夺目
身旁矮矮的绿
一如既往

他们看到了荷
我的眼里却还满是你
你没有荷优雅
你没有梅冷傲
你无法如桂花飘香
却绽放整个夏天
给我们片片清凉……


特别备注:我家宝贝看了我的第一篇“最后一朵莲花”写下了这首诗,和我的相映成趣。喜欢的朋友点赞哦

溪妈说“溪”~之“读书”

A18002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8 次浏览 • 2018-11-22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溪同学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买了好多的故事书,由姥姥每日睡前给讲读。三岁时候,突然就发现,溪同学把着一本书,能几乎一字不差的复述下来。


去年,溪同学升大班,从老家转回来上学,于是,在小姨的介绍下,办理了老约翰绘本馆的年卡。试读期间,每周4本的阅读量已经不能满足溪同学的需求了,于是,妈妈把阅读量提升为每周8本。有时候,溪同学会留恋在一个个新故事里,舍不得出来,就会纠缠着妈妈,一晚上读4-5本,读完了,妈妈的嗓子也快哑了,但是,就这样,累并快乐着,一年下来,发现溪同学的认字,复述故事的能力突飞猛进,甚至于自己画画编故事,也很有一套,尤其是记忆力,讲过一次的故事,再看图画,基本就能复述个七七八八。










        因为妈妈从小喜欢读书,深知读书的好处,所以,会尽可能的从小培养溪同学的阅读习惯。所谓“从小培养”,就是在孩子还不能认字的时候,妈妈要担负起陪读的责任。“陪读”在这个阶段的作用至关重要,溪妈一直深信:没有孩子不喜欢故事,读书,就是从听故事讲故事开始的。妈妈的讲述,不要只是读出来就完了,还记得小时候上学,老师让分角色朗读课文么?陪读的妈妈,就是要一个人分别担任不同的故事角色,这样,模仿力超强的小朋友,才会真正的爱上听故事,学会讲故事,从而爱上读书。










        暑假音乐班,妈妈在送去的第一天,一眼看见的不是琴,而是做为教音乐的学校,在等待室里摆放着各种绘本故事。于是,妈妈瞬间对这音乐学校满意的不得了,妈妈认为,一个了解孩子对故事有多么热爱的学校,做什么都不会差了。偶然的一个下午,溪妈等在那里,没有回家。溪同学课间休息发现妈妈在,就缠着读绘本,瞬间,小朋友围了一圈。以至于,在音乐会前,化好妆的小朋友们吵闹的不行不行的,妈妈在几次劝阻未果,无奈之下:别闹了,妈妈给读绘本来。溪同学马上停下,去挑了一本绘本过来,倚着妈妈坐下。这时候,音乐班的刘老师喊了一句:快点儿,小溪妈妈开始讲故事了,小溪妈妈讲故事可好听了……瞬间安静了。一个个小精灵们围在身前身后:阿姨,讲完了这本,讲我这本吧………阿姨,我想听这个……
(此时,容溪妈小小的嘚瑟一下,溪妈咋感觉可以去做录音,睡前故事了呢?“酒窝妈妈的睡前故事”咱就来个“小溪妈妈的睡前故事”)










        新学期开始,新书发下来了。一直养成的习惯,新书到手,立马盘点。于是,闺女的新书也不例外,盘点过后,突然就发现了三本好书,尤其是《我的母语课》这本书,简直不要太好。摒弃了一直以来的单纯的组词,错别字,同义词反义词训练,从童谣童诗,民间故事,中国系列故事等方面,还原了我们母语的魅力。私以为,以往的语文,真的偏离了我们对于母语的阐释,对于文化的传承。
        前言有句话特别好:儿童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是真正属于文学的,他们是热爱故事和旋律的,他们在优质的文学阅读中可以得到他们的生命成长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每年不断修正的必读课外书目,在这个电子时代,国家也是放大招,从娃娃抓起的,回归纸质书,让阅读回归本意。其实,溪妈始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要有“书”的,电子书是方便,但是,总觉得它背离了书的含义。
所以溪妈必须:
为普及阅读的强制点赞
为文字母语的回归点赞
为中华文化的传承点赞 查看全部

溪同学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买了好多的故事书,由姥姥每日睡前给讲读。三岁时候,突然就发现,溪同学把着一本书,能几乎一字不差的复述下来。


去年,溪同学升大班,从老家转回来上学,于是,在小姨的介绍下,办理了老约翰绘本馆的年卡。试读期间,每周4本的阅读量已经不能满足溪同学的需求了,于是,妈妈把阅读量提升为每周8本。有时候,溪同学会留恋在一个个新故事里,舍不得出来,就会纠缠着妈妈,一晚上读4-5本,读完了,妈妈的嗓子也快哑了,但是,就这样,累并快乐着,一年下来,发现溪同学的认字,复述故事的能力突飞猛进,甚至于自己画画编故事,也很有一套,尤其是记忆力,讲过一次的故事,再看图画,基本就能复述个七七八八。










        因为妈妈从小喜欢读书,深知读书的好处,所以,会尽可能的从小培养溪同学的阅读习惯。所谓“从小培养”,就是在孩子还不能认字的时候,妈妈要担负起陪读的责任。“陪读”在这个阶段的作用至关重要,溪妈一直深信:没有孩子不喜欢故事,读书,就是从听故事讲故事开始的。妈妈的讲述,不要只是读出来就完了,还记得小时候上学,老师让分角色朗读课文么?陪读的妈妈,就是要一个人分别担任不同的故事角色,这样,模仿力超强的小朋友,才会真正的爱上听故事,学会讲故事,从而爱上读书。










        暑假音乐班,妈妈在送去的第一天,一眼看见的不是琴,而是做为教音乐的学校,在等待室里摆放着各种绘本故事。于是,妈妈瞬间对这音乐学校满意的不得了,妈妈认为,一个了解孩子对故事有多么热爱的学校,做什么都不会差了。偶然的一个下午,溪妈等在那里,没有回家。溪同学课间休息发现妈妈在,就缠着读绘本,瞬间,小朋友围了一圈。以至于,在音乐会前,化好妆的小朋友们吵闹的不行不行的,妈妈在几次劝阻未果,无奈之下:别闹了,妈妈给读绘本来。溪同学马上停下,去挑了一本绘本过来,倚着妈妈坐下。这时候,音乐班的刘老师喊了一句:快点儿,小溪妈妈开始讲故事了,小溪妈妈讲故事可好听了……瞬间安静了。一个个小精灵们围在身前身后:阿姨,讲完了这本,讲我这本吧………阿姨,我想听这个……
(此时,容溪妈小小的嘚瑟一下,溪妈咋感觉可以去做录音,睡前故事了呢?“酒窝妈妈的睡前故事”咱就来个“小溪妈妈的睡前故事”)










        新学期开始,新书发下来了。一直养成的习惯,新书到手,立马盘点。于是,闺女的新书也不例外,盘点过后,突然就发现了三本好书,尤其是《我的母语课》这本书,简直不要太好。摒弃了一直以来的单纯的组词,错别字,同义词反义词训练,从童谣童诗,民间故事,中国系列故事等方面,还原了我们母语的魅力。私以为,以往的语文,真的偏离了我们对于母语的阐释,对于文化的传承。
        前言有句话特别好:儿童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是真正属于文学的,他们是热爱故事和旋律的,他们在优质的文学阅读中可以得到他们的生命成长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每年不断修正的必读课外书目,在这个电子时代,国家也是放大招,从娃娃抓起的,回归纸质书,让阅读回归本意。其实,溪妈始终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要有“书”的,电子书是方便,但是,总觉得它背离了书的含义。
所以溪妈必须:
为普及阅读的强制点赞
为文字母语的回归点赞
为中华文化的传承点赞









7-9年级孩子习惯养成一览表(

Jackson zhu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3 次浏览 • 2018-11-22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作者  长安文涛 
习惯,是一种不费力的行为惯性,一旦形成,将受益终生。

许多家长很疑惑,为什么我给孩子报了那么多的辅导班,孩子的成绩还是不理想?为什么我让孩子一天恨不得24小时都学习,孩子的成绩还是上不来?为什么孩子的成绩总是上不去?您有没有想过,或许是孩子的习惯问题。

初中是这十二年中最重要的三年。要想获得更高的分数,这个阶段就必须养成一种新的、之前从来有过的学习习惯!

举一个绝大多数家长容易懂的例子。

一年赚10万的人的思维格局、行事策略,  和一年挣一千万的人是一样的吗?
绝对不一样!

孩子在70分时的学习习惯,和95分以上孩子的学习习惯,一样吗?完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表面上,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只是目的!其实,更多的应该去控制过程,改过程!(过程,就是学习习惯)[h3]因为,只有过程,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h3]初中阶段这三年,是孩子一生很重要的受教育阶段。很多家长心情急切,望子成龙。但更多的是从众学习,没有做好整个中学期间的习惯和能力培养规划,错过习惯和能力培养的最值时间,等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很难改正。

初中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从我的经验来看:
初一以学习习惯培养为主
初二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
初三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

[h3] 初一培养学习习惯 [/h3]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以下五个环节:
听讲、笔记、作业、改错、总结。
这五个环节与我们的成绩息息相关,非常重要。

[h3]和成绩的关系度:听讲与笔记,约40%,作业约10%,改错约20%,总结约30%。[/h3]具体做法:听讲、笔记。
时间分配:80%时间听讲,20%时间记笔记。

听讲听什么:老师对一个题目的思路突破分析,一个题目或者一类题目的总结,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笔记记什么:
(1)基础的定义、定理、性质(一定要理解记忆)
(2)自己课上的灵感
(3)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4)老师的归纳与总结

作业:认真完成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落实,很重要。

改错:对自己没掌握的知识的及时弥补与修正。

总结:总结的时间不需要太长时间,但是对能力提升很重要。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归纳总结,编织成网。

1.按时完成老师部署的各种作业
这个要在每天及时将作业完成,效率很重要!不能一边做一边玩,要高效率学习高效率的玩!初中学业任务加重,效率很重要。

2.做题书写整洁、清晰
开始要重点要求步骤,对题目解答交待清楚通过步骤反应思维过程,不能出现跳步现象。在步骤清楚时再要求板书整齐(尤其男孩板书可能会马虎些)。

初中对步骤要求很严格,孩子们不知道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要么写很多,要么跳步。等意识到问题时,很难停下来去改正。

[h3] 初二培养思维能力 [/h3]做好四会:会听、会做、会讲、会变。

会听:会听老师讲课的关键点,听讲效率高
会做:把会的就成对的,准确、规范的进行书写表达自己的思路
会讲:把自己会的东西讲解出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会变:题目的形式发生变化,能发现本质,准确解答

具体做法:

1.家长装傻让孩子把题目讲给你听
有时候家长要傻点,题目的解答你看懂装没看懂或根本不看就说你看不懂,让孩子把过程讲给你听,把你讲明白,过程还装傻提些问题。

既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他(她)对题目理解更深一层!(题目解答能看懂和能讲清楚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

还有就是让孩子有成就感,爸爸妈妈都不明白的题,是我讲给他们讲明白的。听懂不意味着会做,会做不一定能做对。讲题会加深进一步对题目的理解,对能力提高大有好处。

2.让他(她)学会总结,做读书笔记交流体会
学会一个章节或一册,让他(她)给你总结下知识,开始你可以帮助他(她),让他(她)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最重要。

有些时候放松下,让他(她)读些名著、读者或青年文摘、励志类书,有感想时让他(她)做好笔记,你也可以和他(她)一起看,交流些对人物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会总结和归纳,才能让学习更高效,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一。

改进学习的思路,做好三多:
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打开思路,找到巧法
多题一解,归纳总结,找到通法
一题多变,形式多变,找到模型

[h3]初三培养自学能力 [/h3]初三在延续思维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学习惯,自己学会整理和查找资料。

开始你可以操作让他(她)看,逐渐让他(她)自己整理你给予指导,到最后让他(她)自己整理。

比如:
老师经常会要求整理作家的生平事迹,开始上网帮助她查资料,后来就是她自己查自己整理。

开班会的资料也是自己查自己整理,其中有些图像是她自己用相机拍。

另外孩子喜欢玩魔方,就让她自己上网查资料整理相关资料(玩魔方有助于培养孩子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高中需要很好的自学能力,有意识做这方面培养,才能慢慢放手。

[h3] 习惯养成要注意的几点 [/h3]
1.要坚持

有家长留言说,给孩子建立习惯的过程中难以坚持。这让我想起身边很多的熟悉的场景。

一个小学生已经坚持了两个星期每天早起锻炼,结果某天晚上和家长一起看《中国好声音》到11点多,第二天早上起不来,从此再也没有进行过早锻炼。

一个高中生好不容易在家长、老师的合力下,上缴了手机也不再上网玩游戏,可某一天在同学的拉拢下又一次身陷网游不可收拾,虽然自己的保证书还随身携带。

有很多爱美人士苦苦坚持数天晚间节食,结果一场好友聚会便自此守住餐桌回归旧途,饱享口腹之欲却事后自责不已。

[h3]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说:“习惯从来不会消失,它蛰伏在大脑的基底核,当正确的暗示和奖赏出现时,它会再次出现。失忆老人能找到回家的路,老鼠能在巧克力的诱惑下进出迷宫,都是这个道理。”[/h3]2.写下来

你的“习惯建立计划”具体吗?有白纸黑字写下来吗?

事实上,在习惯建立的过程中,“写下来”这个动作非常关键,通过写下来我们才能在头脑内确认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梳理清楚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会不自觉地模拟即将发生的场景。

这些是实际行为发生的“先行组织者”,没有这些确定性的演练,我们的大脑缺少真切的行动指南。我们做事之前,大脑需要“仪式感”,其实质上是内心归属的确认,我们生活中几乎时时处处都需要“仪式感”,不是吗?

3.做可视化的进站记录

比如,某件约定的事儿做好以后,在日历上做出标记,以示自己当下的进展。

这给我们对做好的事起到一个心理确认的功能,由此产生的成就感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这是真正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内在动力。

这个进展记录尽可能放到醒目之处,另外也可以通过记日记的方式达到坚持的目的。 查看全部










作者  长安文涛 
习惯,是一种不费力的行为惯性,一旦形成,将受益终生。

许多家长很疑惑,为什么我给孩子报了那么多的辅导班,孩子的成绩还是不理想?为什么我让孩子一天恨不得24小时都学习,孩子的成绩还是上不来?为什么孩子的成绩总是上不去?您有没有想过,或许是孩子的习惯问题。

初中是这十二年中最重要的三年。要想获得更高的分数,这个阶段就必须养成一种新的、之前从来有过的学习习惯!

举一个绝大多数家长容易懂的例子。

一年赚10万的人的思维格局、行事策略,  和一年挣一千万的人是一样的吗?
绝对不一样!

孩子在70分时的学习习惯,和95分以上孩子的学习习惯,一样吗?完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表面上,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只是目的!其实,更多的应该去控制过程,改过程!(过程,就是学习习惯)

[h3]因为,只有过程,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h3]初中阶段这三年,是孩子一生很重要的受教育阶段。很多家长心情急切,望子成龙。但更多的是从众学习,没有做好整个中学期间的习惯和能力培养规划,错过习惯和能力培养的最值时间,等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很难改正。

初中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从我的经验来看:
初一以学习习惯培养为主
初二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
初三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

[h3] 初一培养学习习惯 [/h3]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以下五个环节:
听讲、笔记、作业、改错、总结。
这五个环节与我们的成绩息息相关,非常重要。

[h3]和成绩的关系度:听讲与笔记,约40%,作业约10%,改错约20%,总结约30%。[/h3]具体做法:听讲、笔记。
时间分配:80%时间听讲,20%时间记笔记。

听讲听什么:老师对一个题目的思路突破分析,一个题目或者一类题目的总结,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笔记记什么:
(1)基础的定义、定理、性质(一定要理解记忆)
(2)自己课上的灵感
(3)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4)老师的归纳与总结

作业:认真完成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落实,很重要。

改错:对自己没掌握的知识的及时弥补与修正。

总结:总结的时间不需要太长时间,但是对能力提升很重要。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归纳总结,编织成网。

1.按时完成老师部署的各种作业
这个要在每天及时将作业完成,效率很重要!不能一边做一边玩,要高效率学习高效率的玩!初中学业任务加重,效率很重要。

2.做题书写整洁、清晰
开始要重点要求步骤,对题目解答交待清楚通过步骤反应思维过程,不能出现跳步现象。在步骤清楚时再要求板书整齐(尤其男孩板书可能会马虎些)。

初中对步骤要求很严格,孩子们不知道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要么写很多,要么跳步。等意识到问题时,很难停下来去改正。

[h3] 初二培养思维能力 [/h3]做好四会:会听、会做、会讲、会变。

会听:会听老师讲课的关键点,听讲效率高
会做:把会的就成对的,准确、规范的进行书写表达自己的思路
会讲:把自己会的东西讲解出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会变:题目的形式发生变化,能发现本质,准确解答

具体做法:

1.家长装傻让孩子把题目讲给你听
有时候家长要傻点,题目的解答你看懂装没看懂或根本不看就说你看不懂,让孩子把过程讲给你听,把你讲明白,过程还装傻提些问题。

既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他(她)对题目理解更深一层!(题目解答能看懂和能讲清楚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

还有就是让孩子有成就感,爸爸妈妈都不明白的题,是我讲给他们讲明白的。听懂不意味着会做,会做不一定能做对。讲题会加深进一步对题目的理解,对能力提高大有好处。

2.让他(她)学会总结,做读书笔记交流体会
学会一个章节或一册,让他(她)给你总结下知识,开始你可以帮助他(她),让他(她)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最重要。

有些时候放松下,让他(她)读些名著、读者或青年文摘、励志类书,有感想时让他(她)做好笔记,你也可以和他(她)一起看,交流些对人物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会总结和归纳,才能让学习更高效,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一。

改进学习的思路,做好三多:
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打开思路,找到巧法
多题一解,归纳总结,找到通法
一题多变,形式多变,找到模型

[h3]初三培养自学能力 [/h3]初三在延续思维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学习惯,自己学会整理和查找资料。

开始你可以操作让他(她)看,逐渐让他(她)自己整理你给予指导,到最后让他(她)自己整理。

比如:
老师经常会要求整理作家的生平事迹,开始上网帮助她查资料,后来就是她自己查自己整理。

开班会的资料也是自己查自己整理,其中有些图像是她自己用相机拍。

另外孩子喜欢玩魔方,就让她自己上网查资料整理相关资料(玩魔方有助于培养孩子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高中需要很好的自学能力,有意识做这方面培养,才能慢慢放手。

[h3] 习惯养成要注意的几点 [/h3]
1.要坚持

有家长留言说,给孩子建立习惯的过程中难以坚持。这让我想起身边很多的熟悉的场景。

一个小学生已经坚持了两个星期每天早起锻炼,结果某天晚上和家长一起看《中国好声音》到11点多,第二天早上起不来,从此再也没有进行过早锻炼。

一个高中生好不容易在家长、老师的合力下,上缴了手机也不再上网玩游戏,可某一天在同学的拉拢下又一次身陷网游不可收拾,虽然自己的保证书还随身携带。

有很多爱美人士苦苦坚持数天晚间节食,结果一场好友聚会便自此守住餐桌回归旧途,饱享口腹之欲却事后自责不已。

[h3]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说:“习惯从来不会消失,它蛰伏在大脑的基底核,当正确的暗示和奖赏出现时,它会再次出现。失忆老人能找到回家的路,老鼠能在巧克力的诱惑下进出迷宫,都是这个道理。”[/h3]2.写下来

你的“习惯建立计划”具体吗?有白纸黑字写下来吗?

事实上,在习惯建立的过程中,“写下来”这个动作非常关键,通过写下来我们才能在头脑内确认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才能梳理清楚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会不自觉地模拟即将发生的场景。

这些是实际行为发生的“先行组织者”,没有这些确定性的演练,我们的大脑缺少真切的行动指南。我们做事之前,大脑需要“仪式感”,其实质上是内心归属的确认,我们生活中几乎时时处处都需要“仪式感”,不是吗?

3.做可视化的进站记录

比如,某件约定的事儿做好以后,在日历上做出标记,以示自己当下的进展。

这给我们对做好的事起到一个心理确认的功能,由此产生的成就感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这是真正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内在动力。

这个进展记录尽可能放到醒目之处,另外也可以通过记日记的方式达到坚持的目的。

day26《终身成长》摘抄·二

wangl_2006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8 次浏览 • 2018-11-22 17:55 • 来自相关话题

“你的进步表明你真的为你的考试付出了很多努力。你反复阅读了材料,画出了重点,对自己进行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

“你为解决这道数学题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直到你成功攻克这道难题,我喜欢你这种做法。你考虑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最终找到了解题方法!”
“我很欣赏你接手科学课上那个很有挑战性的项目的勇气。这个项目需要投入很多——做研究,设计仪器,买部件,组装。你一定会从中学到很多。”
“我知道以前学校的功课对你来说很简单,你之前一直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但是事实上,你没有充分利用你的大脑。我非常欣赏你现在拓展自己,努力尝试有难度的挑战的做法。”
“这次的家庭作业又难,耗时又长。我非常欣赏你能如此专注地完成它。”
“这幅画用了很多绚丽的色彩。跟我说说你都用了什么吧。”
“你在这篇论文里表达了很多想法,让我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莎士比亚。”
“你演奏这首钢琴曲时的激情让我感到非常愉悦。你在演奏它的时候怀着怎样的心情?”
“我欣赏你为此付出的努力,但是让我们一起来更深入地探讨一下,弄清楚你到底哪里没有想通。”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曲线,可能你需要更多时间来掌握和自如运用这个学习材料,但是如果你继续坚持,最后肯定能掌握它的。”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同。我们应该继续尝试,找到适合你的方法。”
“儿子,你不认真完成作业真的让我很生气。你什么时候才能认真做作业呢?”
“儿子,这个作业中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愿意让我和你一起探讨吗?”
“儿子,看到你错过了这个学习的机会,我感到很伤心。你能不能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帮你学到更多?”
“儿子,这个作业看起来是很无聊。我很同情你。但是你能不能想一个方法,让这个作业变得有趣些?”“让我们想一个方法,让你能在保证完成质量的前提下不太痛苦地做完这个作业,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儿子,记不记得我告诉过你,乏味的事情能帮助人们学习集中精神?这个作业就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它需要你拿出你集中精神的能力。现在我们就看看你能不能集中精神完成整个作业吧!”
伊丽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对比赛寄予了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现,但是依然没能赢,你一定感到很失望。但是你要知道,你并没有付出100%的努力。有很多女孩练习体操的时间都比你长,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这是你真心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要全身心地为此付出努力。
菲利普:天呐,我太笨手笨脚了。
父亲:我们把钉子撒了的时候,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菲利普:那应该说什么呢?
父亲:你应该说,钉子撒了——我要把它们捡起来!
菲利普:就这样?
父亲:就这样。
菲利普:谢谢,爸爸。
玩具就是用来玩的,有的时候玩具就会被弄坏,这种事经常发生。

孩子,你不需要画出漂亮的画,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画不好看的画。
教会他们热爱挑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不断学习。
你很用心,你很努力,你又进步了,妈妈替你感到高兴……
速度和完美是刻苦学习的敌人,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成是先决条件。
我们知道你已经掌握了应该学习的内容。你能坚持不懈地学习,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建设性意见”的意思是帮助孩子弥补某些事情,创建一种更好的情形,或者更好地完成工作。
你是否经常放弃?你是否在遇到难题时想了一分钟就放弃了?如果是这样,你应该多思考一些时间——比如两分钟,如果你还是弄不明白,应该再把问题读一遍。如果你还是不懂,那就应该举手请教老师。 查看全部

“你的进步表明你真的为你的考试付出了很多努力。你反复阅读了材料,画出了重点,对自己进行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

“你为解决这道数学题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直到你成功攻克这道难题,我喜欢你这种做法。你考虑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最终找到了解题方法!”
“我很欣赏你接手科学课上那个很有挑战性的项目的勇气。这个项目需要投入很多——做研究,设计仪器,买部件,组装。你一定会从中学到很多。”
“我知道以前学校的功课对你来说很简单,你之前一直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但是事实上,你没有充分利用你的大脑。我非常欣赏你现在拓展自己,努力尝试有难度的挑战的做法。”
“这次的家庭作业又难,耗时又长。我非常欣赏你能如此专注地完成它。”
“这幅画用了很多绚丽的色彩。跟我说说你都用了什么吧。”
“你在这篇论文里表达了很多想法,让我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莎士比亚。”
“你演奏这首钢琴曲时的激情让我感到非常愉悦。你在演奏它的时候怀着怎样的心情?”
“我欣赏你为此付出的努力,但是让我们一起来更深入地探讨一下,弄清楚你到底哪里没有想通。”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曲线,可能你需要更多时间来掌握和自如运用这个学习材料,但是如果你继续坚持,最后肯定能掌握它的。”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同。我们应该继续尝试,找到适合你的方法。”
“儿子,你不认真完成作业真的让我很生气。你什么时候才能认真做作业呢?”
“儿子,这个作业中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愿意让我和你一起探讨吗?”
“儿子,看到你错过了这个学习的机会,我感到很伤心。你能不能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帮你学到更多?”
“儿子,这个作业看起来是很无聊。我很同情你。但是你能不能想一个方法,让这个作业变得有趣些?”“让我们想一个方法,让你能在保证完成质量的前提下不太痛苦地做完这个作业,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儿子,记不记得我告诉过你,乏味的事情能帮助人们学习集中精神?这个作业就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它需要你拿出你集中精神的能力。现在我们就看看你能不能集中精神完成整个作业吧!”
伊丽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对比赛寄予了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现,但是依然没能赢,你一定感到很失望。但是你要知道,你并没有付出100%的努力。有很多女孩练习体操的时间都比你长,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这是你真心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要全身心地为此付出努力。
菲利普:天呐,我太笨手笨脚了。
父亲:我们把钉子撒了的时候,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菲利普:那应该说什么呢?
父亲:你应该说,钉子撒了——我要把它们捡起来!
菲利普:就这样?
父亲:就这样。
菲利普:谢谢,爸爸。
玩具就是用来玩的,有的时候玩具就会被弄坏,这种事经常发生。

孩子,你不需要画出漂亮的画,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画不好看的画。
教会他们热爱挑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享受努力的过程,不断学习。
你很用心,你很努力,你又进步了,妈妈替你感到高兴……
速度和完美是刻苦学习的敌人,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完成是先决条件。
我们知道你已经掌握了应该学习的内容。你能坚持不懈地学习,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建设性意见”的意思是帮助孩子弥补某些事情,创建一种更好的情形,或者更好地完成工作。
你是否经常放弃?你是否在遇到难题时想了一分钟就放弃了?如果是这样,你应该多思考一些时间——比如两分钟,如果你还是弄不明白,应该再把问题读一遍。如果你还是不懂,那就应该举手请教老师。